王宏斌
【摘 ? ?要】珍珠不同于其他寶石,她來自肉體,是唯一與生命相連的珠寶。原生態的本質使得她在整個寶石界獨一無二,顯得天生高貴而又華麗。這是自然的本質、生命的本質。
【關鍵詞】珍珠 ? 珠寶 ?歷史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216
從古至今,珍珠都被人視為無價之寶。形態各異、如絲絹般光澤的珍珠,一直都是純潔、高貴的象征。珍珠不同于其他寶石,她來自肉體,是唯一與生命相連的珠寶。原生態的本質使得她在整個寶石界獨一無二,顯得天生高貴而又華麗。這是自然的本質、生命的本質。人類似乎與生俱來就有對珍珠著迷的性情,這種性情或許早已融入到了骨血中,世世代代流淌、傳延……
1.珠胎蚌母,含英孕華。珍珠的出生,是蚌母經歷痛苦孕育而來,通過不斷的包容、裹覆,最終成就珍珠渾圓的形狀和晶瑩的光澤。也許是因為無法想象,生活在泥沼中的貝殼竟能生出如此晶瑩剔透、燦爛滑潤的珍珠,所以,千百年來,圍繞著珍珠的來歷,人們賦予了它無數浪漫而美好的神話和傳說——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玉暖玉生煙。”每每讀到李商隱《錦瑟》中的這一句,我們都會被字詞間透出的美麗傳說所感動。傳說是這樣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南海之外的大海中生活著一種鮫人,雖然她們的外形與人一樣,但鮫人在悲傷哭泣時,滾落的眼淚卻是美麗的珍珠。鮫人泣淚,顆顆成珠。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
2.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人們一直視珍珠為寶物。在過去的數個世紀里,珍珠一直被廣泛地用于手工藝品、個人裝飾以及王室服飾。從現存的某些從傳世之作中,我們就能大致地勾勒出一段關于珍珠的歷史——中國人開始用珍珠作裝飾的有記載歷史可遠溯至周朝,據《格致鏡原·妝臺記》記載,周文王曾用珍珠裝飾發髻。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我們祖先已開始將珍珠作為珍貴禮品互送往來,同時還出現了以販賣珍珠為業的商人。秦漢以后有關珍珠的傳說、典故的文字記載更是比比皆是。據考證,漢代的海南已盛產珍珠,有“珠崖郡”之說。
漢武帝時期的寵臣董偃,幼年時家境貧寒,就靠與母親販賣珍珠為生。13歲時,董偃成為館陶公主的家臣,后來,就憑借掌識珍珠的本領而受到漢武帝的重用。到了宋代,手工業的空前發達促成了人工養殖珍珠的出現,人工養殖珍珠的技術,甚至漂洋過海傳到了日本。宋代對珍珠的使用使珍珠的不同凡響表現到了極致,如在蘇州發現的北宋珍珠舍利寶幢高達1.22米,其中鑲嵌的珍珠燈飾達到了驚人的32000顆。而到了明朝的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中國珍珠的年產量最高達到2.8萬兩(相當于437.5萬克拉),不僅可以供皇室及國內達官貴人、富豪享用,甚至開始進入國際市場。
和中國歷史很多貴重物品一樣,中國歷史上的珍珠主要是官采官用,對百姓采珠用珠有著嚴格的控制。清朝時期,官府對珍珠的開發和使用控制得更加嚴苛,甚至采用了高價收購的方式限制珍珠在民間的流轉。從現存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清朝的后、妃的冠、帽、頭簪等都喜歡綴滿大量的珍珠。
3.自古以來,珍珠一直是珠寶首飾中的佼佼者,她總能給人以健康、豁達、純潔、幸福和長壽的精神寄托。珍珠與瑪瑙、水晶、玉石一起并稱我國古代傳統“四寶”。在國際上,珍珠與鉆石、紅藍寶石、金綠寶石、祖母綠、翡翠一起被譽為“五皇一后”。因此,千百年來,珍珠的光輝一直閃爍在帝王的皇冠、貴婦的裝飾、佛像的寶座上,成為東西方身份、權力、高貴和財富的象征——中國歷代王朝視珍珠為國寶,是皇家獨享之寶。
慈禧對珍珠的喜愛,甚至可以說達到了貪得無厭的程度,這一點從其死后所陪葬珍珠的數量也可見一斑。據《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棺內鋪墊的金絲錦褥上鑲嵌的珍珠就有12604顆,遺體蓋的絲褥上鋪有一錢重的珍珠2400顆,價值132萬兩白銀。遺體頭戴的珍珠鳳冠頂上鑲嵌的一顆珍珠重達4兩,大如雞卵,價值2000萬兩白銀,而棺中鋪墊的珍珠尚有幾千顆,僅遺體上的一張珍珠網被就有珍珠6000顆。 口中含有一顆碩大無比的珍珠。
4.東方的珍珠開始在歐洲大陸流傳開來。在以后幾個世紀中,皇爵、貴婦等上流社會人士無不慷慨地將珍珠用作個人裝飾品以榮耀自己。統治者相互之間競相奢侈地使用珍珠,甚至立法禁止大多數平民佩戴珍珠首飾。16世紀中葉,歐洲許多國家紛紛立法規定人們按地位、等級來使用珍珠。
珍珠向來與玉并稱于世,被人們稱為“珠寶皇后”。圓美,豐盈,瑩潤,流轉,這些由珍珠的形態而獲得的獨特審美感悟,成為了沿襲至今的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和美學追求,乃至文化傳承的載體。
珍珠有大美,大音希聲,大美卻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