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研究了體驗經濟和體驗設計的基本理論,并以具體實例分析了體驗設計這一設計思想。由于體驗是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主觀感受,所以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不確定因素,它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對體驗設計的理論進行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更深層的應用和實踐。
體驗經濟時代
1970年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最早提出了體驗經濟這一概念。社會經濟形態在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后,將會迎來全新的體驗經濟時代。體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獨立存在,與其他幾種傳統的經濟形態存在很大的區別。從產品經濟時代到商品經濟時代,再到服務經濟時代,而后人類即將進入的是體驗經濟時代。
人類的物質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消費能力也隨之提高,這是體驗經濟出現的前提基礎。在這種經濟狀態之下,設計師提供的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基本功能需求的產品,同時還要給消費者提供的是產品體驗的舞臺。這種體驗要素依附在產品和服務中,當體驗過程結束后,體驗感受會長久的存在消費者的記憶中,并且心甘情愿的為這種體驗買單,消費者也會因為這個愉快而獨特的過程獲得心理的滿足。
體驗的特征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體驗:學習的體驗、娛樂的體驗、購物的體驗、旅行的體驗、和別人交流的體驗、品嘗美食的體驗等。體驗的字義源于拉丁文“Exprientia”,原指探查、試驗。在心理學領域,被定義為是人的一種情緒;而在商業領域,則是一種經濟手段。
總的來說,體驗就是人們在一定的情境中所產生的心理感受。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如表1所示)。
產品體驗設計
所謂體驗設計,就是將消費者的參與融入設計中,把企業的服務當作“舞臺”,產品當作“道具”,環境當作“布景”,使消費者在商業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過程。體驗設計最早是針對于企業經營策略的改革方向提出的,為了達到使消費者能感受到美好的體驗的目的,企業需要整合企業的產品、服務以及環境等因素。相對于產品本身的使用功能而言,體驗設計更注重的是用戶的情感體驗,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獲得的心理感受。作為設計師,就需要去主動的了解用戶的體驗需求,在產品的設計中融入用戶的體驗。為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體驗設計,我們可以從以下層次來理解:
首先,體驗設計是以消費者的親身參與為設計依據,突出強調用戶參與的感性價值。消費者的參與可以體現在消費者的適應性參與、協作化參與、裝飾化參與。適應性參與是指產品的設計應當依據不同用戶的性別、年齡、愛好、文化背景、興趣、性格、家庭環境等因素來進行,適應不同用戶的特點,喚起人們的參與。這種適應性參與是被動性的,要求產品追隨用戶個體的特點,但產品一旦能較好的抓住用戶的需求,就可以成功的喚起用戶的體驗。協作化參與也是一種有效的體驗方式,例如戴爾電腦公司為用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零件配置,用戶通過自主選擇定制出所需要的產品,每一臺電腦都是顧客根據自己需求協作化參與設計出來的,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裝飾化參與是指企業提供給用戶基本功能的產品,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產品外部的裝飾。例如蘋果的的iPhone,它設計的產品并不像其他手機品牌一樣豐富,外形也非常簡潔,這就留給了用戶很大的參與設計空間,用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配件對手機進行裝飾和設計,打造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產品,產生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
其次,產品在體驗設計中的角色由“主角”變成“配角”,需要與整體的感覺相配合,并起到襯托作用。產品的設計需要配合整個體驗的氛圍和風格,要求設計師在設計時要考慮的更加全面,綜合考慮整體效果,準確把握設計語義和符號語言。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能全面的獲得所需要的體驗感受,例如中式餐館中的燈具設計,設計師應該配合整個環境的風格和氛圍,和餐館給消費者帶來的中國風體驗,將設計加入中國符號和中國傳統元素,在材質上、色彩上、造型上,都應該融入到整體的風格之中,配合整體氛圍的需要。
再次,體驗設計的最終目標是使消費者獲得美好的感受和回憶。能否讓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擁有愉快的體驗、產生獨特的感受是衡量產品設計優劣的重要標準。
結語
如今,對于消費者而言,體驗成為他們的普遍情感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這種體驗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甚至開始從現實體驗開始追求一些虛擬體驗。體驗設計也就在這種體驗經濟的背景下得到迅速的發展。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作者簡介:李晨,女,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體驗設計,設計心理學,平面廣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