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叢林
“老年卡”,是政府發(fā)放的、老年人得以免費享受社會公益服務的權利憑證,具有國家福利性質。那么,老年人持“老年卡”在免費享受社會公益服務時,是否屬于消費者?發(fā)生了意外人身傷害事故,能否獲得賠償?一起老年人持“老年卡”免費乘坐公交車意外受傷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帶來了新的法律問題——
持老年卡坐公交車受傷致殘
古稀老人林女士,是浙江省寧波市城市居民,像所有老年人一樣,受益于寧波市政府的惠民政策,申請了老年卡,免費享受政府提供的包括免費乘坐公交車在內的一些社會公益服務、2012年5月8日,林女士刷老年卡乘坐寧波市一家公交公司(以下簡稱“公交公司”)的公交車回家。當車輛行駛至寧產波市段時,因當時道路擁擠,加上該段路況不太好,駕駛員又沒能謹慎駕駛,車輛行進中劇烈顛簸搖晃,導致林女士身體多次與車內座椅、扶手發(fā)生碰撞而受傷,當場左胸部疼痛難忍不能直立行走,隨即被送往醫(yī)院就診。經查,林女士左側第3-11肋骨骨折,因病情較重,按醫(yī)囑當日便住院治療,至2012年12月3日,共計住院209天。住院期間,公交公司支付林女士醫(yī)療費74799.40元、護理費27170元,2012年12月11日,林女士病情穩(wěn)定后委托司法鑒定機構進行了傷殘等級鑒定。經鑒定,林女士為九級傷殘。
索賠受阻“身份”之爭成為焦點
出院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性治療,身體基本痊愈,林女士便在親屬的陪同下,來到了公交公司,以其乘坐公交車,與公交公司之間構成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為由,要求公文公司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其進行賠償。而公交公司則提出,林女士不是消費行為,而是公民享受社會的福利行為,公交公司并非營利性企業(yè),而是公益性質的城市公共交通運營企業(yè),故不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于是拒絕了林女士的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賠償要求,只同意參照《道路文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合理賠償。雙方由于在法律適用,以及賠償數(shù)額上的差距太大,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在多次交涉無果后,林女士來到了寧波市某區(qū)人民法院,一紙訴狀,將公交公司推上了被告席。林女士訴稱:2012年5月8日,本人乘坐公交公司經營的公交車,因公交公司的駕駛員違反規(guī)定,實施越站、緊急剎車等不當操作,致使本人身體多次與車內座椅和扶手碰撞,導致本人受傷。公交公司作為公交車的經營管理單位,僅僅支付了住院醫(yī)療費和護理費,對于本人的其他損失至今未予賠償,為此,請求法院判令公交公司賠償本人的醫(y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一次性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及精神撫慰金共計人民幣337628.94元。
公交公司辯稱:本公司為公益性、服務性企業(yè),并且林女士是持老年乘車卡乘車,奉公司提供的是免費服務,本案的賠償標準不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而應參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合理賠償。事件發(fā)生后,本公司已經支付了醫(yī)療費、住院護理費,對林女士主張的其他費用,可按《道路交通安全法》合理處理,但精神撫慰金不予認可。當?shù)胤ㄔ航泴徖砗笳J為:林女士刷老年卡乘坐公交公司的公交車,雙方建立了旅客運輸合同關系,林女士按規(guī)定享受免票或者優(yōu)待票并不影響林女士與公交公司之間存在的旅客運輸合同關系。公交公司在運輸過程中發(fā)生事故造成林女士身體傷害,且無證據(jù)證明林女士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因此林女士要求公交公司承擔賠償責任,應予支持。
2014年6月25日,當?shù)胤ㄔ焊鶕?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一條,《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的規(guī)定,作出一審判決,判決公交公司賠償林女士殘疾賠償金、一次性生活補助費、醫(yī)療和生活必需輔助用品費用等經濟損失合計324858.94元。
法官說法
老年人持老年卡在免費享受社會公益服務時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在全國各地屢有發(fā)生。對于老年人持老年卡在免費享受社會公益性服務時,是否屬于消費者?發(fā)生了意外人身傷害事故,能否獲得賠償?由于法律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發(fā)生了爭議,關鍵問題在于老年人持老年卡在免費享受社會公益服務時,與提供服務的單位構成何種法律關系?對此,有關法律人士指出,社會公益服務雖然具有公益性質,老年人持老年卡免費享受社會公益服務, 是政府的惠民政策,但提供社會公益服務的機構同時也享受了政府相應的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并不改變提供社會公益服務的機構作為服務提供者,持卡老人作為消費者的身份性質,持卡老人與提供服務的機構構成服務合同關系。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guī)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因此,提供服務的單位只要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致他人人身受到傷亡的,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而在發(fā)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的情況下,受害人有權進行選擇。
本案中,林女士在乘坐公交公司公交車時受傷,林女士與公交公司構成客運服務合同關系,公交公司在提供客運服務過程中,違反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林女士人身傷害,發(fā)生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在此情形下,林女士根據(jù)自己利益判斷,選擇有利于自己的客運服務合同關系作為根據(jù)要求公交公司賠償,符合法律規(guī)定。在客運服務中,公交公司、林女士亦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界定的“經營者”與“消費者”的身份,故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因此,林女士主張本案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地方性法規(guī)《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主張合法權益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文中人名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