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仁
摘 要:教師文化內容之首要地位的命題為道德,從道德源起到經典論述,無不顯現出教師文化內容立足點和落腳點及沖突關系。教師文化之道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它是古今中外優秀傳統道德與現代道德的文化傳承的連接節點;又是輻射于各個社會領域的意識形態之中,即表現為職業意識、職業認識、職業信念、職業風格等方面的基準坐標和航行標;還是構筑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塑造工程。
關鍵詞:教師文化;內容;道德
0 引言
教師文化內容是社會形態最廣泛領域的部門文化。大自然的和諧與人類物種環境的原始屬性,形成了教師文化的自然屬性;從人的初始需求與升級,產生了階級、國家和信仰,形成了教師文化的社會屬性。在我國時代的發展變化和多元文化的沖突與作用下,教師的道德文化居其之首的命題則可以成立。
1 “道德”一詞的來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并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道”者,客觀規律也;即大自然界的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生物體的存在、發展與消亡規律。德者,寬厚載物也;社會和人類需要,就要順應規律去發展,違背規律就要受到規律的懲罰。明事理,有付出,即為道德的通解。
2 經典之作筆下的“道德”
列寧說:道德能幫助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度。毛澤東的教誨是: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亞里士多德認為:遵照道德準則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康德認為: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管仲曰:道德當身,不以物惑。《論語·子路》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北齊書·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每個人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 只能培養出偽君子。杜威認為: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是很受人贊賞的道德理想。
3 教師文化內容中的“道德”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規范,它通過社會和一定的階級輿論對社會生活起制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屬于社會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必須而且只能從人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本身去探討道德的起源。”因此,教師文化內容的道德表現以下四個方面:
3.1 教師文化的職業意識
“意識是人在勞動活動中,在與其他人不斷交往過程中,在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結果。”[1]教師的職業意識是指向自身職業認識的一種基本判斷,其判斷的內容有職業顯性要素和職業隱性心理要素兩方面,職業顯性要素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隱性心理要素包括:內心對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態度和職業評價等,并由職業顯性要素和隱性要素組合而成的總和,即為教師文化的職業意識。
3.2 教師文化的職業認識
“認識就是人們頭腦對外間世界的反映。”[2]教師文化的職業認識,它受到社會形態、文化淵源、社會背景、政治背景、政黨意識的影響和約束,又直接被一定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社會文化的文明程度、利益均衡現象、權益保障措施、政治意識導向、區域資源配置、收益分配關系及特定的時空效應等與此息息相關。教師職業觀的提升及發展,又與社會諸多因素密切關聯。隨著商業經濟對道德文化的沖擊,需求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市場經濟觀念向教育領域的滲透,教師文化的職業認識觀,就應當克服心理落差、脫穎公正矛盾心理,注重自我價值的充實與實現,甘于清貧、默默奉獻,把超越時代性的基本素質和職業崇高、愛國精神及社會責任,作為自身價值需求的道德選擇,定位教師的職業人生,建立教師文化的基準坐標,教師職業的認識觀才能定航行。
3.3 教師文化的職業信念
信念是對特定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所持有的心理態度和精神動力。它在微觀上表現為對周圍世界的驅動態度;在宏觀上表現為人們心理動力和行為意志力。信念的效力動能是人潛在的精力、體力、智力和其它潛能發揮的催化劑,是實現人的需求、目標和信仰的行為志向標。職業信念是指人們從事特定職業由內心發出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職業態度、職業認識、職業情感和職業目標等諸方面的總稱。教師文化的職業信念,它既是對大自然和諧共存和社會目標的實現所尋求協調發展運行的自然辯證觀,又是建立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協調一致基礎上塑造完善人格的根本動力。教師文化的職業信念具體表現在教師的社會角色、師德觀念、敬業精神、職業使命、德風義感、價值標準等,使其達到社會責任與使命的完美度。
3.4 教師文化職業風格
教師承擔著傳導人類文明,開發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教師的職業化風格是國際社會對教師教育改革的趨勢要求,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方向和主題。審視教師職業發展,時代呼喚著有風格有特色的教師,要求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技能、崇高的職業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融真善美為一體的教育教學風格。為此,教師文化的職業風格應當表現的是教師職業的行為規范化,職業素養內涵化的風采。當在現實中存在有情緒感應時,無論在焚書坑儒的歲月里,還是獨尊儒術的時代中,理性與辯證的思想行為是教師文化職業情感的最高宗旨。教師的職業行為規范則應表現為:行為高雅、舉止大方、刻苦讀研、才華橫溢、境界高尚、品德純正、不圖虛名、不務虛聲、理性行事等,并以此內容貫穿在教師的職業風格之中,構筑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塑造工程。
參考文獻:
[1]龔浩然.普通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0頁.
[2]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