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齊40塊蒸汽驅先導試驗是國際首例中深層稠油蒸汽驅試驗,共歷時9年,取得了顯著效果。本文根據驅替試驗過程中的注入與產出參數變化,以及地下“三場”的變化特點,將蒸汽驅劃分為熱連通、蒸汽驅替、蒸汽突破三個階段,同時對蒸汽驅各階段技術界限指標進行分析總結,為齊40塊蒸汽驅工業化實施后的動態分析調控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蒸汽驅;先導試驗;階段劃分;技術指標
0 引言
齊40塊位于遼河斷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開發目的層為沙三下蓮花油層,屬于中深層稠油,地質與開發特征符合蒸汽驅Ⅰ類油藏篩選標準。于1998年10月開展了4個井組的蒸汽驅先導試驗,歷時9年結束,各項指標均達到了方案設計要求,取得了較好效果。在試驗過程中確立了蒸汽驅不同階段技術界限指標的標準,為整體蒸汽驅工業化實施后的動態分析調控提供借鑒。
1 先導試驗區概況
蒸汽驅先導試驗區位于齊40塊中南部,含油面積0.129km2,石油地質儲量86×104t。油層埋深935~1050m,原油為普通稠油,原始地層壓力9.9MPa,原始地層溫度39.2℃。
試驗前該井區共有各類井27口,開井22口,日產液180t,日產油96t,綜合含水47%,采油速度4.1%,采出程度35.9%,年油汽比0.8,累油汽比0.93,年采注比1.81,累積采注比1.72。地層壓力4.1MPa,地層溫度42℃。
2 蒸汽驅先導試驗效果分析
2.1 試驗實施情況
先導試驗區于1998年按70m井距、反九點法蒸汽驅注采井網進行加密調整,同年10月開始注汽,至2007年9月試驗結束,蒸汽驅階段累注汽148.5729×104t,階段采油22.5543×104t,階段油汽比0.15,階段采出程度26.2%。
2.2 效果分析
試驗階段實施年限、注汽量等七項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方案設計要求(表1)。試驗時最高采油速度達到3.6%,并以3.0%以上的采油速度穩產3年,線預測最終采收率62.8%,比繼續吞吐采收率高21個百分點。
表1 ?汽驅試驗階段實際注采參數與方案設計對比
3 蒸汽驅階段劃分技術界限指標的界定
3.1 汽驅階段的劃分
先導試驗根據注采參數變化可劃分為熱連通、蒸汽驅替和蒸汽突破三個階段。
熱連通階段:持續時間為15個月,該階段日產液、含水上升,日產油先降后穩。
蒸汽驅替階段:持續時間為34個月,該階段日產液穩定,含水先降后緩慢上升,日產油先上升后快速下降。
蒸汽突破階段:持續時間為60個月,該階段由于汽竄影響產液量略有下降,含水上升,產油量基本平穩。
3.2 蒸汽驅各階段指標的變化
3.2.1 溫度
先導試驗期間溫度一直呈上升趨勢,熱連通階段油井井口溫度從轉驅前的26℃上升到60℃,井底溫度從50℃上升到130℃。蒸汽驅替階段油井井口溫度上升到80℃,井底溫度達到130℃至220℃。蒸汽突破階段油井井口溫度可達到100℃以上。
3.2.2 壓力
先導試驗期間壓力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上升。熱連通階段由于溫度較低,流動性較差,采注比低,油層壓力從3.5MPa上升到4MPa;蒸汽驅替階段流動性變好,采注比高,油層壓力從4MPa下降到2.7MPa。當壓力值出現拐點后可確定進入驅替階段。蒸汽突破階段油層壓力基本保持穩定。
3.2.3 注入量
先導試驗注入倍數未達到0.2時,油井產油量上升緩慢,仍處于熱連通階段。注入倍數達到0.2后,逐漸進入蒸汽驅替階段,油井見效明顯,日產油從40t逐步上升到140t,注入倍數達到0.6時,日產油達到高峰160t。注入倍數超出0.7后,開始進入蒸汽突破階段。
3.2.4 采注比
熱連通階段日產液量逐漸上升,月采注比階段初期為0.38,階段末月采注比達到0.73,階段采注比為0.66。蒸汽驅替階段日產液量基本穩定,月采注比0.7-0.9,階段采注比0.83。
蒸汽突破階段月采注比1.1-1.3,階段采注比1.24。
3.2.5 采出程度
熱連通階段持續15個月,階段采出程度2.84%;驅替階段持續34個月,階段采出程度11.5%,階段采出程度是熱連通階段的4倍。蒸汽突破階段持續60個月,階段采出程度12.1%。
4 結論和認識
通過真先導試驗,可確定蒸汽驅各階段劃分參數技術界限指標。
熱連通階段:油井井口溫度<60℃,井底溫度<130℃;油層壓力逐漸上升,為達到臨界值4MPa;注入倍數<0.2,階段采注比<0.66,階段采出程度<2.84%。
驅替階段:油井井口溫度60-80℃,井底溫度130-220℃;油層壓力達到臨界值4MPa后逐漸下降;注入倍數0.2-0.7,階段采注比<0.83,階段采出程度<11.5%。
蒸汽突破階段:油井井口溫度>100℃,井底溫度>220℃;油層壓力基本穩定在2.7MPa;注入倍數>0.7,階段采注比<1.24,階段采出程度<12.1%。
參考文獻:
[1](美)洪(Hong,K.C.)著.蒸汽驅油藏管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6.
[2]劉斌.遼河油田稠油采收率確定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6,23(1):55-58.
[3]趙旭東.石油數學地質概論[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4]岳清山,沈德煌.有關稠油油藏驅油效率的討論[J].特種油氣藏,2002,9(1):26-29.
[5]劉尚奇,高永榮.蒸汽驅過程中臨界采注比的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3,2:56-60.
[6]符永江,齊40塊蒸汽驅先導試驗見效技術指標界定[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22:59-60.
作者簡介:
王巖,男,1979年出生,2002年畢業于大慶石油學院石油工程專業,現從事油田開發工作,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