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
摘 要:新民樂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本文圍繞新民樂發展規律、特點、新舊民樂演奏風格和改善措施展開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新民樂;演奏形式;民族特色
傳統音樂作為傳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傳統陳舊的民族音樂及其表現形式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被不斷發展的流行音樂所吸引,民族音樂遭遇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為此,不少藝術家開始深度研究民樂的發展前景,希望能創造新的民樂演奏形式,來吸引觀眾們的眼球。關于民樂的改革措施逐漸開展起來,有些藝術家開始嘗試倡導新的藝術形式,既能體現民族特點,又能感受到現代民樂的氣息,既有西方文化的韻味,又不缺乏東方悠久歷史傳統,這種既包含傳統音樂元素又能體現不同民族特色音樂,被人們稱之為“新民樂”。新民樂不僅體現了民族藝術家改革民樂的決心和愿望,更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歡迎。
一、從新民樂發展規律分析
新民樂作為一種新的演奏風格,是在民樂發展緩慢的情況下產生的,但它的出現是在尊重藝術規律的前提下,突破傳統的束縛,大膽創新演奏形式,為古典的民樂賦予了時代氣息,為民樂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模式。
二、從新民樂特點分析
首先,曲目經過改編,更加通俗化,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少了嚴肅的政治色彩,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更容易讓人接受和喜歡;其次, 新民樂的節奏更加傾向動感,風格偏向輕松愉快,不少民樂融入了西方流行音樂元素,而且增加了多種民族樂器進行演奏,與傳統民樂演奏形式相比,氣勢更加恢宏,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再次,新民樂的演奏形式以組合為主,規模較小,不論是演出還是排練,不會受場地等因素的限制,在選擇曲目上或者表演中表現的比較靈活;最后,新民樂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舞臺效果不同以往,在演奏過程中,他們摒棄了傳統民樂的保守、封閉和沉悶,各類樂器表演者可以在舞臺上隨意走動,自由性比較明顯,再搭配華麗的服飾和精彩的演技,使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
三、新民樂與傳統民樂演奏風格對比分析
1. 演奏場景
傳統民樂舞臺場景比較單調,主要依附演奏者的高超技藝來吸引觀眾。新民樂演奏場景中,充分了利用了燈光的效果,增強了所要演奏的民樂內容的意境,更加注重舞臺整體的造型。
2. 演奏者造型
傳統的民樂演奏者裝束千篇一律,以旗袍為主。新民樂更加注重演奏者的外表包裝,在化妝上更加具有現代氣息,不同的場景搭配不同的造型,為演奏者制造了獨特的風格,拉近了觀眾和演奏者的距離。
3. 節奏感
傳統的民樂演奏者身體語言比較死板,而新民樂中融入了豐富的形體語言,在神態、面部表情、肢體動作方面都進行了整體融合,使得現場氛圍更加活躍,較強的動態節奏感表現的富有激情,夸張的形體和激情的節奏感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間。
4. 樂器演奏形式
傳統的民樂采用單一樂器演奏形式,而新民樂采用多種樂器進行表演,大膽創新,在運用二胡、古箏、揚琴等民族樂器上,還結合了搖滾、爵士等西方風格,通過不同樂器的變換組合,使得演奏更具活力。
四、促進新民樂長久發展的建議
1. 新民樂與傳統民樂相結合,取長補短
傳統民樂雖然存在不足,但是經過長時期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優勢:民族樂器音色容易識別,充滿個性。樂曲意境深遠,旋律優美。尤其是當前不少新民樂就是將西方樂曲與傳統民樂相結合,有些作品表現得比較生硬,缺乏民族特色,簡單的套用西方的音樂元素,不能從本質上反映人的情感,也不能在真正意義上繼承傳統音樂的價值。只有將新舊民樂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能有效地促進新民樂的發展。
2.融入群眾觀點,迎合國人的品位
藝術需要市場,只有穩定的市場,才能保證它永久的生存。既然取名為“民樂”,演出的曲目和演奏形式應該符合國人的審美標準,讓民樂走進群眾,容納更多群眾的觀點,進而改善新民樂的風格,只有讓更多國人貼近民樂,才有機會讓他們喜歡民樂。深入民間,吸取群眾意見和傳統民樂的精華,這是新民樂發展創新的重要途徑。同時,民樂的發展其實是順應時代的潮流,這種新意的挖掘,主要是藝術者對中國藝術和文化有著深厚理解的基礎上。隨著國際之間文化交流的頻繁,藝術家們還要熟悉西方的音樂元素和文化傳統,通過中西結合,使得新民樂的發展更加符合觀眾的需求,為新民樂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
參考文獻:
[1]葉 婷.新民樂——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現代表達[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2]施 娓.論新民樂的演奏風格及商業行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作者單位:大理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