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云鶴
1.高校校園文化的研究現狀和本文的研究意義
目前關于高校校園文化的研究已初成體系,可謂成果紛呈。對現有資料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性研究,一類是本體研究。就高校校園文化本體的研究又分為:文化視角、教育學視角、心理學視角和傳播學視角。本文屬于傳播學視角,沒有細化傳播要素,而側重于傳播方式。希冀理論聯系實際,用傳播的理論深化校園文化的落地,避免校園文化研究偏理論化。孫慶珠在《高校校園文化概論》中說:“高校校園文化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對學生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導向功能、激勵與控制功能,等等。這些功能產生的作用都是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結果,沒有傳播,也就不會有這些功能的產生。”也就是說,沒有傳播,再優秀的校園文化都是空中樓閣;沒有關于傳播的研究,再嚴謹的校園文化本體論研究都將束之高閣。
2.新形勢下影響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四個因素
(1)邊緣文化對主流高校校園文化的沖擊。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大學歷來就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近年來,由于社會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部分缺失,高校校園文化更多地受到了邊緣文化的沖擊,以致主流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在高校校園文化中失去陣地。
(2)大學生個體性的張揚和主動性的提高。新的時代鼓勵大學生獨立性和創新性,但這勢必打破高校校園文化單向不對等傳播的套路。大學生不再是簡單的高校校園文化的接受者,而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參與者和創造者。這拓寬了校園文化傳播的渠道,但也增加了校園文化傳播的難度。
(3)大學與社會的聯動。一方面, 大學是高深學術、高新科技的聚集地,也往往是社會思潮和前沿思想的迸發地;另一方面,只有植根于社會、關心社會發展的大學才具有強大的底蘊和生命力。高校、地方政府、企業的聯合互動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探索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和落地的一條路徑。
(4)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和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部分專家認為,微博和微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了傳播的方式。傳統媒體門庭冷落、無人問津,新媒體占據了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半壁江山。
3.構建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模型圖
下面就這個模型圖做幾點說明:
(1)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目的應該是育人,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必須以“大學育人”為引領。
(2)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四個主體既是高校校園文化構建的參與者,也是校園文化的傳播者,在傳播上不存在主客體或不對等的關系。
(3)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必須打破內部傳播的藩籬,注重與社會的聯動,形成內部傳播和外部傳播雙翼劃動。
(4)高校校園文化的構建和傳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必須要緊緊抓住階段強化和長效滲透這條主線。
4.高校校園文化傳播與落地對策研究
(1)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使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的主要任務更為具體、系統和完整,因而必須作為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指針。”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下,才能建立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不致信仰喪失、存在感缺失。
(2)注重學生群體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共建和傳播作用。大學生日益萌發的主動性和個體性促使了學生參與和傳播的熱情。一方面,學校要適當地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景觀設計或學校規劃決策,增強學生的母校認同感;另一方面要避免硬性的號召,打消大學生的“反權威意識”,以學生影響學生。
(3)注重校友群體對高校校園文化的深化和傳播。校友是學校的寶貴財富,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和落地的重要助推力量。首先校友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其次校友是高校校園文化外部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最后校友是高校校園文化與社會的一個重要連接。因此,高校要重視校友的登記和聯系,開展校友聯誼和校友返校、感恩母校、回饋母校等活動。
(4)面向地方經濟和文化,注重學校品牌和形象的塑造。大學精神既要張揚學術獨立性更要融合社會進步需求,大學文化既要有教育教學的底蘊更要有引領社會的價值。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既要立足地方文化、汲取營養,又要面向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價值。反過來,社會的認可和認同又會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構建,影響高校文化品牌和精神的塑造。
(5)學校領導者要注重階段強化和長效滲透,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一是傳播受內容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隨傳播內容或是社會影響的變化呈現出階段性,因此傳播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緊扣時代主題。二是高校校園文化重在內涵建設,必須常抓不懈,不能因領導或決策的變遷而中斷,建立健全機制,注重無形的影響和滲透。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