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昱
近年來,以《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為代表的一批真人秀電視綜藝節目,引進海外節目模板,嵌入中華文化的內容,穿插各種時尚元素,在熒屏上大放異彩,博得了一大批電視觀眾的熱捧。筆者認為這種方式對于現階段來說是可行的。目前國內各大電視臺還處于“比體力”的階段:誰“塊頭大”、財力雄厚,誰就能更多更快地從海外購得節目模板,經過一定的本土化再創作之后,集華麗的布景、精美的服飾、靚麗的明星于一體,內容編排新鮮充實、表現方式新穎活潑,對國內觀眾吸引力很大。但是這是暫時的、階段性的:體力終有一天會耗盡,大把甩鈔票比“體力”說到底還是自殺式的惡性競爭,難以為繼。總有一天還是要比“智力”——以創造、創新取勝。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4年提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概念。他說:“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選編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在學習、研究、應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時,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雖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兩個概念是習總書記在談到文化的 “古為今用”時提出的,但在“洋為中用”時同樣適用。“創造性”是在新的環境下從無到有的新創新建,“轉化”是在已有基礎上做出順應環境的變革與完善,“創新性”是新的發現、發明、創造,“發展”是向前開發拓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引進海外綜藝節目并進行本土化改造,是創造性轉化;而創新性發展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海外引進模式,建立自主原創節目開發機制。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兩個階段。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中國的國情和中國觀眾的價值觀、審美情趣對來自海外綜藝節目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我國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和充滿活力、張力的表達形式。這個過程,就是魯迅先生說過的“拿來主義”——有選擇地拿、為我所用地拿、不卑不亢地拿。正如先生所說:“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1一切好的東西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外國好的東西,對中國的進步有關的東西都應該吸收,這應該是拿來主義的真實意思。從這個角度來說,《奔跑吧,兄弟》等綜藝節目已經在作創造性轉化的嘗試了,而且成績斐然。
但是,節目模式畢竟是從其“原產國”的社會和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并不是所有的節目模式都適合“拿來”,即便是可以“拿來”的模式,也不能一直“拿”下去。這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的:首先從內容上來看,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利益日益多元,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差異性充分顯現,受眾對文藝節目的選擇性、多變性明顯增強。這樣的需求僅憑對海外綜藝節目創造性轉化是無法滿足的。其次從數量上來說,海外綜藝節目模板盡管數目不少,但在“中國觀眾”這個龐大的收視群體面前,在國內各大電視臺的“掃貨”面前,顯得杯水車薪。這個道理與要解決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想辦法是一樣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從屬性上來說,電視綜藝節目是一種文化產品,是傾向性不十分外露的宣傳產品,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因此“命根子”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雖然海外成功的節目模板經過一定的本土化,擁有了“中國風”的外殼,但也依然殘留其原產國的影子,其背后總是隱藏著某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必然或多或少暗含了與我國主流價值觀相悖的文化因素和精神內核;當帶有某種價值偏向的節目播放之后,其中的價值訴求有可能會產生一種“合法性效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廣東衛視曾引進美國經典節目《幸存者》,本土化后取名《生存大挑戰》。在原版節目中,16名參賽者為了在野外生存,除了實施暴力之外,爾虞我詐、惡意中傷、造謠欺騙等等各種低劣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人性中最丑惡最可恥的部分‘合理地展示在大眾傳播媒介電視上,成為參賽者求生的合法手段。盡管在引進的同時,廣東電視臺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將人性的貪婪、自私改變為團結合作、互相幫助,讓節目的內涵符合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但是根深蒂固在節目中的西方個人主義思想還是揮之不去,耳濡目染地影響著電視機前的中國觀眾。”2這種潛在的文化侵襲和滲透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我們在電視業發展道路上,可以歷經比較、模仿、學習、引進,但絕不能止步于引進,從而形成一種依賴。引進海外綜藝節目模板、吸收它的合理部分、消解它的消極因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可以作為我國電視業學習國外先進、科學的節目生產機制、創新節目形態的一種過渡性選擇。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創造性轉化積累了一定能量和實力之后,建立起原創節目的開發機制,走出一條具有自主版權的,擁有強大競爭力的,甚至能實現“走出去”戰略的綜藝節目之路,才是最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魯迅.且介亭雜文·拿來主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2]馬靜.從《爸爸去哪兒》看引進類節目的本土化創新.廣西大學.2014
指導老師:沈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