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4月17日的“世界馬爾貝克日”都會枉全球掀起一場火熱的阿根廷邂造之旅。馬爾貝以其豐腴的黑色殼水果香氣、回味中獨特的煙熏氣息以及實惠的價格而著稱,這個差點被法國人“拋棄”的葡萄品種,又是何輾轉南美洲,”成為了阿根廷葡萄酒最有的代言人?本期我們就來講講馬爾貝克的那些事兒。
有人說,如果你還沒有嘗試過用馬爾貝克(Malbec)搭配多汁的牛排,那說明你還未到過阿根廷;如果你現在還對這種風靡南美的紅葡萄品種知之甚少,那么,每年4月17日的“馬爾貝克世界日”絕對是你了解它的好時機。
在著名酒評家羅伯特·帕克在2014年發表《未來1 0年葡萄酒大預言》中,第四條便是“阿根廷馬爾貝克紅葡萄酒的超群絕倫和托隆特斯白葡萄酒的生機勃勃將會持續”。顯然,這是一個不會令帕克丟臉的可靠預言。對于很多人而言,馬爾貝克就是阿根廷葡萄酒的代言人。它果香純凈甜美,價格適中,整體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印象,亦如銀幕中給人留下溫暖力量的貝隆夫人(Eva Peron)。目前,世界上70%的馬爾貝克種植于阿根廷,該國將近1/3的紅葡萄酒都是由馬爾貝克釀造而成。馬爾貝克這個原本被萬神殿遺忘的葡萄品種再次復興成為全球前18位貴族葡萄品種之一,并在全球引發了一場經久不衰的“馬爾貝克熱”。那么,馬爾貝克到底是不是一個阿根廷本土葡萄品種呢?好吧,答案其實是,一半“Yes”一半“No”。英國人的“黑酒”,法國人的“壞口味”
在波爾多葡萄酒還未成為英格蘭的炫富工具之前,法國西南部葡萄酒是大不列顛島最為當道的酒精飲料。中世紀時,英國人在法國西南部的阿基坦公國投資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用于發展當地河流和大西洋之間的葡萄酒運輸渠道。到14世紀時,最受英國上流階層歡迎的一種葡萄酒就是來自法國西南部的“黑酒”( Black Wine),這種酒由本土葡萄品種Cot(馬爾貝克的法國名)釀造而成,因為黑色水果氣息濃郁,顏色深沉有如黑色,故而被英國人稱為“黑酒”。盡管當時,馬爾貝克在整個法國西南部,甚至波爾多和盧瓦爾河谷都有種植,但加龍河支流Lot河岸邊的Cahors小城才是“黑酒”真正的繁榮之地。19世紀時,隨著波爾多葡萄酒的上升和興盛,法國西南部的葡萄酒逐漸開始被人們所遺忘。盡管那時,種植在吉倫特三角洲岸邊的馬爾貝克Cot已被用于現在著名的波爾多混釀之中,但它從來沒有像在南部那樣在波爾多興旺過,再者,由于他的所釀之酒有點過于粗糙,因而,使用量越來越少。當時的法國人甚至稱馬爾貝克為“Mal Bouche”(壞口味,bad mouth)。1877年,葡萄根瘤蚜侵襲了成千上萬的法國西南部葡萄園,如同大多數本土葡萄品種一樣,馬爾貝克根本無力翻天,最終退出了法國葡萄酒的舞臺。(不過,Cahors小城的“黑酒”之名并沒有被打敗,酒農們在災后重建時依然忠實地選擇了馬爾貝克)。轉戰南美洲,安居阿根廷
幸好,早在歐洲葡萄根瘤蚜爆發之前的1840年,馬爾貝克就被前往新世界的人們帶到了智利,并起名日“Malbec”。智利獨立之后,統治者受法國葡萄酒業的啟發,不僅建立了初步的葡萄酒體系,還吸引了一大批來自法國的農業學家和釀酒師致力于智利葡萄酒業的發展。
彼時,安第斯山東麓的阿根廷同樣也處在突飛猛進的變革之中,葡萄品種的種植實驗主要集中在門多薩(Mendoza)省內或附近。1853年,一位叫米歇爾艾梅‘普杰(Michel Aime Pouget)的法國農學家來到阿根廷,此前的十年他一直都在智利工作。在前往新成立的阿根廷農業部門任職時,他隨身攜帶了一些不同品種的葡萄藤,其中包括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洛(Merlot)和馬爾貝克,在這些葡萄品種中,最受當地果農喜歡和瘋狂的就是馬爾貝克。同年4月17日,米歇爾向當時的阿根廷總統提交了一份關于創辦示范葡萄園和農業學校的方案,方案通過后,阿根廷的第一個農業學校QuintaNormal在門多薩創辦成功,米歇爾被任命為校長。這些都為推廣馬爾貝克的種植和阿根廷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居功甚偉。因而,阿根廷葡萄酒協會在2011年首次將4月17日定為“馬爾貝克世界日”,同時也為了紀念米歇爾對阿根廷葡萄酒業的貢獻。
起初阿根廷人只是簡單地將馬爾貝克稱為“法國葡萄品種”(French Grape).后來才起名為“Malbec”或“Malbek”。盡管國家政權更迭頻繁,但是馬爾貝克卻在門多薩那些可以灌溉的平原地區興旺起來,這種紅葡萄品種跟當地的高海拔氣候和多樣性的土壤如同天造地設的一對兒,相輔相成。隨著阿根廷政局的穩定,這個國家,尤其是門多薩,儼然成為了馬爾貝克的精神家園,至今,許多國家最頂級的馬爾貝克依然來自此地。
早在1962年,阿根廷各地的馬爾貝克葡萄藤就已有6萬株,不過,在胡安·貝?。↗uan Domingo Peròn)將軍和貝隆夫人退臺之后,阿根廷經受了一系列嚴重的政治動蕩,各種葡萄品種的種植面積都有所下降。然而,如同歷史對阿根廷的每一次考驗一樣,該國的葡萄酒業在1990年代再次反彈“復活”,而且,這一次果農們選擇把首要重點放在馬爾貝克身上。至此,馬爾貝克早已成為了21世紀安第斯山東麓的一道亮麗風景。
歷史如同貝隆夫人的傳奇故事一樣值得人們珍藏,對阿根廷而言,4月17日不僅代表了阿根廷葡萄酒業的轉變,而且是馬爾貝克成為阿根廷標志葡萄品種和國家葡萄酒名片的起點。馬爾貝克的崛起體現了阿根廷葡萄酒與眾不同的風土和人文魅力。今年剛剛過去的第四屆“馬爾貝克世界日”在全球50個國家的64個城市舉辦了70多場慶?;顒樱跉g快的節日氣氛之下,人們伴著異域曼妙的拉丁音樂,舞動激昂旋轉的探戈,為馬爾貝克和阿根廷頑強的生命力共同舉杯。
所以,馬爾貝克是不是一種阿根廷葡萄品種?相信你已經不需要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