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摘要】當代工筆花烏畫的水墨形態,是在當代多元審美和文化影響下精神的物化產物,是依靠畫面的圖式化、色彩的意象化、畫面效果的當代化和形式語言的多樣化對傳統審美回歸與繼承的“當代化”表現形式。是藝術家為了表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內心情感的一種獨特方式,也是人們對回歸自然美精神的外化表現、是人們心靈和精神的視覺寄托。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水墨形態;審美表現;圖式化;意象化;當代化
當代中國的審美文化是在全球化語境中所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審美。在工筆花鳥畫的發展史上,出現了以重傳統精神來表達事物純真本質的水墨形態的創作。這種工筆形態中的“水墨”表現為水與墨所形成的墨彩。“水墨形態”則是用水墨的視覺感受來代替設色艷麗的表現形式。特點是以水墨、或是水墨視覺效果為主的淡彩渲染方式承接傳統工筆花鳥畫的絢麗設色,并成為一個審美駐足點,以一種主流的發展態勢登上了當代工筆花鳥畫的舞臺。
當代工筆花鳥畫水墨形態的審美表現大致為以下幾種.
一、畫面的圖式化
貢布里希認為圖式是一種心理形態,是一種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活動的知覺視覺化形式。傳統工筆花鳥畫以比興的寓意和追求“超以象外”的詩情化造境,構成了其精神的實質。并且在構圖、設色、技法上,有一個極其完整的程式化體系。
工筆花鳥畫發展到了當代,無論是在形式語言還是表達意境上,都具有這個時代的特質。工筆花烏畫的水墨形態,作為工筆花鳥畫的一種特殊的圖式表現形式,不僅連接著觀者與作品,而且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工筆花鳥畫家們通過創作實踐和藝術創新,努力地訴說自己對時代的感觸。因此,畫面也流露出了當代化的視覺因素——圖式化。如何曦的《陌生》,畫面上一塊塊透明的、規則的玻璃,錯落有致地疊放在畫面的下方,一只小鳥啼鳴而上。這幅作品使傳統的文入畫意象和當代的視覺物象信息完美地并置在了當代性的結構圖式之中,營造出一種既靜謐又壓抑之感,構成了工筆花鳥畫的當代圖式。
二、色彩的意象化
在當代工筆花烏畫的創作形式中,“隨類賦彩”表現為“變色為墨”的水墨形態。水墨自唐代進入文人的眼球以來,就以更加主觀、更加意象化的表現形態,先后征服了中國繪畫的各個領域,成為了中國畫的精髓。宋元時期,結合“五色令人目盲”的觀念,終于也以其獨特的審美魅力,使花鳥畫家們對五彩斑斕的描繪產生了思考。在當代,這是一個更為意向化的賦色,也是人們想通過此水墨設色來一步步地表達和追求凈化心靈的過程。
當代工筆花鳥畫中更為意象化的色彩語言——墨彩,是藝術家通過墨色的微妙變化,或是水墨為主、色彩起點睛作用的形式,所創作的較之“隨類賦彩”更耐人尋味的藝術作品。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的“水墨”所展現的是一個更為意象化的色彩,是一個超越事物表象之美的創作過程,同時也是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純粹之相和本真之美的特有手段。變色為墨展露出物象的本真美,也是作者追求凌駕于自然之上的另一個更深邃的精神所在。
三、視覺效果的當代化
首先,題材的當代化。當代花鳥畫家們在傳統題材的基礎上,把視線延展到現實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高茜的《若屐若梨》,一個女式的窄跟高跟鞋,掛著只有幾朵梅花的短枝,安靜地置于一塊占畫面面積比例不大的小碎花布上,生活中存在的日常生活用品形象,被大大方方地擺上了畫面。
其次,三維空間的進入。由于攝影技術和圖片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人們不僅拓展了視覺體驗,更增加了審美經驗。在此觀念下,三維空間的概念也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工筆花烏畫的畫面。
再次,舞臺效果在畫面的運用。如徐累的《茫》,屏風把畫面分割成三個空間,探出屏風的馬頭,似舞臺上帷幕后因未開場而偷瞄觀眾的新角兒……以屏風代替帷幕的感覺,正是舞臺效果在畫面的運用。
四、形式語言的多樣性
當代工筆花鳥畫水墨形態的創作力量,主要是以江宏偉為代表的唯美新勢力畫派的工筆花鳥畫為例的。創作的形式語言也表現為多樣性的。
江宏偉的工筆花烏畫,是吸收和借鑒多元藝術形態的結果——既有古典情懷,亦有當代審美。他善用墨色來調和各種色彩,畫面底色常用各種和諧的灰色來做背景。在灰調變化中,使絢麗的色彩通過水墨的平衡呈現出和諧的統一。這種以看似不飽和色彩的水墨視覺效果的形式,在當代帶來了更多的工筆花烏畫水墨形態的創作表現形式。
唯美新勢力畫派的藝術表現形式的流行,代表著“視覺審美文化”時代的到來,是通過色調來解構傳統繪畫的形式語言,達到創作視覺的唯美的創作形式。其中,代表畫家高茜與雷苗,都是表現灰色調的。如高茜的《憂郁癥》,以當代生活中的玻璃器皿與寵物魚作為描繪的對象。從她的創作中,我們找尋到了心靈在現實生活中的寄托……又如雷苗,她往往喜歡把花安置在一個透明的玻璃器皿中,通過玻璃透明的特性和水的加入,來表達物象的朦朧美,給觀者的感受是“清淡中出奇趣,簡易中寓深意”。她使整個畫面在女性的視角下,增添了別樣的情志。
五、對傳統審美的回歸與繼承
工筆花鳥畫水墨形態的審美表現,是當代工筆花鳥畫對古典精神的守望、對傳統審美精神回歸的選擇。
首先,是中西審美的和諧。當代工筆花鳥畫的水墨形態,就是中國人通過藝術形式的當代化來彰顯“心理審美和諧”。這與西方通過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客觀世界的“形式和諧”一樣,都是在視覺的審美形態中形成的。
其次,是畫面構成語言的形式具象性。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表達是一種“心象”而不是“視像”。而當代工筆花烏畫的水墨形態,是結合了西方的繪畫造型藝術語言:“從解構傳統語言‘鏡像特征的現代主義‘抽象,再到后現代抽空了語言創造和意義深度的‘物像,并憑‘意會和‘自覺的精神和心理感悟,去創造畫面形象、傳達畫面意境。從而更加具象地再現客觀的、具體時空的眼見‘真實。”
再次,色彩表現文化的功能性。色彩作為繪畫表現形式的重要視覺因子,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繪畫的色彩突出了文化觀上‘功能性的特性”,即是以心靈體驗與物性把握互為因果的審美趣味和意境生成為目的的。當代工筆花烏畫的水墨形態,就是通過主觀的色彩,運用比興的手法,使觀者與畫面與形色之間,形成并保持著一種靈動的、性靈自由的體悟關系。
藝術永遠需要結合時代的創新精神和心理,才能培植出無盡的藝術形態。中國的工筆花烏畫如浪漫主義的詩歌一樣,極具現實主義的浪漫情懷,從唐代成為獨立的畫科發展到當代,已經歷了意境表達和變化的時期。它作為藝術家們精神情感和審美情趣的一種宣泄媒介。在當代多元文化審美中,工筆花鳥畫水墨形態是把主觀的心理與物象描繪相融通,而創造出的具有內在生命力的形象。
當代工筆花鳥畫的水墨形態,是在當代多元文化審美下工筆花鳥畫“當代化”過程的具體體現。是依靠水墨這一中國傳統繪畫語言的象征性符號和繪畫語言所具有的特殊表現形式,在時代的要求下所建立的“當代工筆花鳥畫形態”。它的藝術語言,是藝術家表達自身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內心情感的一種獨特方式。又由于中國的水墨語言在構成要素上,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藝術語言。因此,在內涵的表達上,“當代工筆花鳥畫水墨形態”是在訴說著中國人對心靈的感悟、對歷史的沉思與對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