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全
【摘 要】
初中語文是培養學生扎實的語文功底以及文字處理能力的關鍵時期,而文言文教學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個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部分。并且,初中文言文教學也是為高中更難的文言文學習的準備階段,但是由于文言文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體現了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最高成就,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尚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所以,在學習文言文時常常感覺晦澀難懂,初中文言文的教學效率一直不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文言文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特點,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
初中文言文 四要素教學法 案例分析
初中文言文畢竟是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由于現在人們已經遠離那個時代很久,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一些詞句的理解不準確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導致初中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只是一味的向學生灌輸書本上的內容,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背誦和記憶的層面,沒有在情感上去深入的理解文言文的內涵。而四要素教學法,則是將背誦、理解、領悟以及聯系融入到了文言文的教學中,從多個不同的層面來提高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本文中,筆者也將分別針對這四個要素,選取教學中的實例進行分析。
1.背誦要素在《醉翁亭記》教學中應用分析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這篇文章一直都是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經典之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比較感興趣,主要是因為本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沒有過難的語言點,學生學習起來不會感覺吃力。對于這篇文章的教學,筆者選擇應用背誦要素來開展。
教學過程中的總體思路是讓學生先進行預習抄讀,在課堂過程中解決學生不會的問題,然后帶領學生朗讀、背誦課文,從而帶動整個課堂教學。首先,為學生展示醉翁亭的照片,并通過“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边@句名句引出本文的作者歐陽修,為學生介紹歐陽修的生平事跡,以便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來鑒賞本篇文章。然后,帶領學生朗讀文章中最出名的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比尾贿^短短數十字,但是卻生動形象的描寫了當時的景色,讓學生明白作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寫景的同時實則是在表達這篇文章的主題,體現了作者當時的一種心境,以及與自然近距離接觸的樂趣。
2.理解在《小石潭記》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小石潭記》的篇幅并不長,但是作者柳宗元卻通過這篇簡短的文言文表達了內心的情緒,所以,對于這篇文章的學習,筆者通過結合理解要素進行開展,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首先,對文中的一些古今異義詞進行字面的理解,通讀全文后先建立整體上的認知和把握。比如,對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敝谐霈F的一些如“①從:自,由。②小丘:小山,在小石潭東面。 ③西:(名詞作狀語)向西。④行:走。⑤篁竹: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⑥如鳴佩環:古代人常佩戴玉佩玉環在身上,這里指它們相撞發出的聲音。佩、環:都是玉質裝飾品。鳴:發出聲響”的語言點要進行理解。
然后,深入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本文中,作者使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此種寫作手法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會在刻畫景物的同時將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在本篇文言文中,作者描寫的小石潭身處靜地,遠離塵囂,又充滿了生機,但是不管小石潭如何好,都無人問津,沒有伯樂賞識。此情此景讓作者很容易就聯想到了自己所遭遇的窘境,就似這小石潭一般,從而含蓄的表達了作者郁不得志以及內心壓抑的情感,也體現出了作者心中的不滿。
3.感悟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應用分析
初中文言文的學習不僅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文言文知識,同樣,還要培養學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進而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影響。這篇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非常的適合鍛煉學生的感悟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與感悟要素相結合開展教學。
首先,對于文章中的千古名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讓學生先進行翻譯和閱讀。在此階段,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的形式來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對于一個人來說,要想成功應當具備什么樣的品質?怎樣才能從根本上使一個國家變得更強大?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寫成一篇小文章。通過這樣的形式來提高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悟能力。
4.聯系在《桃花源記》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不能局限于某一篇文章的講解,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還應當結合聯系要素,培養學生聯想學習的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和鑒賞能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對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學習,可以集合聯系的要素。
比如,文章中描寫世外桃源景象的語句:“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痹诜治隽诉@段景物描寫后,老師可以激發學生也進行一段這樣的景色描寫,比如描寫一下自己的校園環境或者是家鄉,寫作后再與同學和老師分享。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博古通今的能力,可見,文言文的學習有助于現代文的學習。
【結 語】
總而言之,結合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四要素來開展文言文教學,將非常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陸衛東. 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和雨瀟. 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