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
國榮是我的學弟。和我一樣,從無錫師范畢業后,20多年來就在盛澤實驗小學工作,彼此都很熟悉?!笆煜さ牡胤經]有風景”,在我眼里,看到的不僅僅是他的業績和榮耀,還有背后那些磕磕絆絆的故事。一個有故事的語文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書,一本耐人尋味的“教科書”。尋常的語言和文字,涂上了故事的色彩,就有了別樣的意蘊。國榮的語文教學,浸潤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生命體悟,日漸成熟。
有故事的人懂得珍惜
國榮生在廟港,太湖邊的一個鄉村。父母都是農民,家境貧寒。父親在他念初三那年身患重病,家里負債累累;母親在他中師畢業的那一年就過世了。2005年,他的妻子遇車禍不幸身亡;其父重病復發,雪上加霜。其間的艱辛和坎坷,寫出來的都是一串帶淚的故事。
但凡經歷大苦大難的人,才會對生命有一種大徹大悟。走過青春的苦難歲月,國榮的心變得柔韌起來。他善待身邊的人與事,對平凡的生活心懷感恩,懂得珍惜。一個好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好人,一個與人為善又能成就事業的好人。國榮的善良與敦厚,值得人信賴,也值得人珍惜。
有故事的人才有厚度
國榮天資聰穎,工作第二年便獲得了吳江“百節好課教師”的稱號,成為校園里一顆閃亮的新星;1998年又獲得了蘇州市青年教師評優課一等獎。然而在這之后10年,他似乎處于一個發展的高原期,徘徊在語文教學的邊緣。蘇州市教壇新秀考察時執教《草船借箭》,讓人大跌眼鏡,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水準;江蘇省“教海探航”頒獎大會上執教《錢學森》,也不盡如人意,根本看不到往日的風采……越是重要的舞臺,卻越是上得糟糕。每一堂令人遺憾的課,都是一個讓人無奈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一晃,就是整整10年。
然而,10年的困境并沒有困住國榮對語文教學的追求,他依然行走在探索之路上。2009年,他加入了我主持的“語文組塊教學”課題核心組,致力于“言語智能”與“言語形式”的研究;2012年春,他參加了管建剛名師工作室,進一步明確了“言語形式”體驗教學。在蘇州大學教育學院舉辦的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班上,國榮試上了蘇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他將教學內容聚焦在“內容的理解”“對話的選擇”“語言的調子”這三個部分上,教得清晰,學得透徹,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對話的選擇”這一部分,他作了精心的預設:比較事件的詳略,發現詳寫的“鏟地”一段多寫了“我”和祖父的對話。這是從寫作的視角來發現詳寫的秘密,即直接敘述人物對話,且獨立成段;從寫作視角探討作者詳寫這段對話的意圖,揭示寫作的秘密,即對話的選擇;借助情感朗讀,最終領悟選擇的依據:“這件事里的對話最能夠體現祖父的愛,最能夠感動讀者?!?/p>
由此,國榮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句子”:指向言語體驗的閱讀教學。這個主張,是他用10年的時間慢慢摸索出來的。我常常想:10年磨一劍,靠的是什么?是毅力,是對語文教學孜孜不倦的熱情,是實現自己夢想的內在力量!在有的人看來,這10年有點長,這10年成長得有點慢。但是要知道,珍貴的樹木,年輪總是很密,長得總是很慢,它需要的是每一個春秋冬夏的慢慢積淀,積淀的是生命的厚度與品質。國榮的語文人生,有曲曲折折的故事,也便有了思想的深度與實踐的厚度。
有故事的人沒有遺憾
國榮從一名青年教師成為一名學校領導,其間也經歷了幾次波折。每一次挫折都讓他變得更加淡定,更加成熟。而今,他已經成為一個校區的行政領導,也成為遠近皆知的名教師。他的成長經歷中那些溝溝坎坎,或者正是很多教師深感困惑所在。用自己的故事來答疑解惑,給予人的不僅僅是專業發展的路徑和訣竅,更是語文人所應有的美好情懷和深遠視野。
沒有故事的人生,未免有點索然寡味,是一種遺憾。人生的故事,于己是一種生命的慰藉,于人是一種生活的啟示。做一個有故事的語文人,講述自己的語文故事,你的課堂或許會溫暖而又滋潤。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