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華
新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創新教育需要滲透到各科教學中,語文學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對本學科不斷創新,不斷注入活水,它才有發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語文教學法進行的是母語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工具性的學科教學。因此,把創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并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也離不開創新教育,它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所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踐:
一、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由于長期處在應試教育樊籠中,學生形成了學習和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為營,滴水不溜,讓學生寫作文,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緊扣教材觀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養成了葉圣陶所說的那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典型引路,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在現行語文教材中,有關創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權貴,創立地動學說;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國山山水水,提出許多獨到見解;蘇東坡黑夜駕舟,尋訪石鐘山,大膽否定前人假說,深得石鐘山命名原因;魯迅目睹國民之麻木,毅然棄醫從文,尋求救國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輩的探索精神,令學生欽佩。同樣,生活中的小小發明,也能點燃學生心靈創新之火。如商業行為中一個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優美的廣告詞,也會使學生大開眼界,躍躍欲試。
教法靈活,引導學生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得要有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意識。教師能靈活運用教學機制,在教學中敢于提出種種“假設”,敢于“冒險”,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地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異義相析,啟發學生創新。“學貴于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問題就會越積越多,不僅限制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更是壓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技師的職責在“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心存疑慮之時,正是啟發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時機,教師應“相機誘導”(葉圣陶語)。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布魯納說:“學生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即使是教師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也應該首先肯定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讓學生以一種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啟發學生可貴的創新意識。
二、張揚個性,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個性通常是指一個人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總和,個性心理特征調整著個體心理過程的進行,影響著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活動,因此,個性被稱為人類心理行為的動力來源。在學習上。它能促使學生向著某個目標積極進取,使學生的創新意識盡快轉化為實際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包括過于否定、大膽懷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可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應該尊重學生個性,彰顯著學生人格力量。
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指有美感參與的、綜合運用多種思維形式并且有開拓創新特色的思維活動。具體說,是在問題情境中,對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們之間的聯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級反映過程,是一種有創見性的思維活動。它可分為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等形式,當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創造性思維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全神貫注中愉悅身心,激發靈感,求得最佳創新狀態,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文中適時地對重點段進行閱讀指導,可有針對性地出一些題目來讓學生做,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但課內閱讀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課外閱讀,學生自主閱讀,只有大量地課外閱讀才能真正起到增長見識的作用,因此要對課外閱讀進行藝術的指導、有創造性地指導。(1)指導學生制定課外閱讀計劃。這是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的標志,可一期一訂,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證切實可行。(2)指導學生獲得基本閱讀方法。教給他們默讀深思、朗誦吟詠、背誦記憶、精讀提煉、速讀獵取等方法,以達到開卷有益。(3)指導學生形成基本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必須從內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內容反復深化,并適時使用工具書,(4)閱讀后要及時寫出體會、心得。(5)要指導學生適時檢查閱讀情況。用以上方法達到創新閱讀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三、注重實踐,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我們的傳統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實踐活動,據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國性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很少有學生自己從活動與實踐中獲取的真正知識。創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才能轉化為創新能力,否則,創新意識會談化,創新精神會消退,創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閣。
廣泛開展語文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語文創新能力。一是確定主題,開展讀書活動,如以“怎樣培養青少年的成人意識”為主題,向學生公布基本書目,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評比。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從而提高認識、評判能力。二是開設選修課,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一門選修課,這給開展語文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三是舉行辯論大賽,讓學生思想的火花在撞擊中迸射,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爭辯中撤煉。四是創辦學生文學社。學生自己結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組,你組稿、我排版,鬧得不亦樂乎。這種自由的形式正為發揮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繽紛的舞臺。
投身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創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讓學生關注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開展社會調查,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深人街道、工廠、農村調查采訪,然后寫成調查文章。二是考察環境,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利用雙休日,組織部分學生考察車站、廣場、商場等公共場所,并舉辦征文比賽。三是考察名勝古跡。帶領學生尋古攬勝不僅能豐富學生知識,更能在賞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會、人生課題。
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了社會,提高了對事物的判斷力和語文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它有創新意識的語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語文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