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花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張志公先生也說“語文課要從三方面入手: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教學,語言知識的教學和作文教學。這三個方面是密切相關的,不能有所偏廢。”“結合閱讀教學進行語言教學,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帶有根本性的工作”。作文教學無本可依,我們可以依托閱讀文本從寫作角度解讀文本;作文教學無序隨意,我們可以依據系統的閱讀教學進行一點系統性的作文技能教學;作文教學無趣無味,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經歷從四個方面論述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一點寫作教學。
“茅檐長掃凈無苔”——激發興趣
學生一寫作文就叫苦連天主要是因為他們搜腸刮肚、抓耳撓腮也不知道寫什么,更不知怎樣寫。如果教師告訴他們“可以寫這些”“應這樣去寫”,他們當然會像學畫畫、臨摹那樣躍躍欲試,有了寫作的沖動。但這種沖動的時效性是有限的,所以這時千萬不能讓學生淺嘗輒止,而要乘勝追擊,要及時抓住學生這種表達沖動,給予他們抒發的時間和空間。比如,在《土地的誓言》中有一個精彩的寫景段落:“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當學生被作者熾熱的感情和精彩的描寫折服時,你是否可以讓學生拿起筆在省略號處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角度續寫幾句呢?因為有了課堂上的品味,學生應比任何時候對描寫這種表達方式都要有感覺,這時老師再趁熱打鐵要求學生動手寫,就能點燃了學生的寫作激情,長期以往地加以訓練也就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花木成畦手自栽”——觸發感悟
也許有的人認為作文的外延是生活,怎么能將提高作文能力歸根于作文課堂這一途徑呢?的確,“缺乏生活積累”是學生作文的一大詬病。但學生的生活范圍是有限的,特別是在升學的壓力下,他們不可能每天去游歷名山大川、去體驗火熱的社會生活。再者,學生現有的生活素材并非不能寫入作文。一花、一葉、一眸、一念,只要稍加點撥,就是一個好的作文題材。琦君的《春酒》文淺而意深,作者以“春酒”為載體編織了心中美好的故鄉的情結。文中既有純真的童趣又有美好的母性光輝還有淳樸的鄉鄰情感。而對于許多農村孩子來說,這些素材又是多么的熟悉呀!但他們往往會忽略這些題材。“身在異鄉的我就經常像琦君這樣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想起母親的地瓜干……你們有這樣的經歷嗎?”經老師的點撥,作品中一些閃光的細節一下子點亮了孩子的心,他們有的想起奶奶為自己做鴨血粉絲的身影,有的回憶起回鄉祭祀時在家族內串門的快樂,還有的學生描繪自己在柿子樹下等待果實成熟的饞相……一個個平凡的生活場景,在閱讀教學的觸發下變得蘊涵深情了,學生很快能完成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由于閱讀教學時對文體細節的品味到位,很多不會寫細節的同學,在作文練習中也有比較好的細節描寫。
所以說,學生不是缺少寫作的積累,而是缺少挖掘積累的體驗。教材中的經典作品往往孕育著豐富的生活內容,閱讀教學課堂里,如果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作品時,再讓學生去體驗自己的生活,這就能讓學生找到閱讀和寫作的契合點。學習《背影》,我們不乏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像父親買橘子一樣深烙于腦海中的那個背影,有的學生可能會拾起記憶中爺爺探身為我摘柿子的佝僂的身影。學習《臺階》,或許會勾起有的學生對爸爸辦工廠的忙碌與辛苦的回憶。與其空洞地教育學生到生活中去找素材還不如通過一篇又一篇作品,一個又一個細節去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引發聯想,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
“一水護田將綠繞”——明確尺度
“作文永遠得不了一百分,也不至于不及格。”這是很多學生對作文的一個看法。似乎學生寫作花的時間多和花的時間少,花的心思多和花的心思少是一個樣,有時認認真真寫的一篇作文還沒其他同學馬馬虎虎完成一篇作文的分數高。于是乎馬虎草率,不嚴肅、不細心的寫作態度就這樣形成了。這其實就暴露了在作文這件事上,我們學生缺少衡量作文好壞尺度的問題。雖然在作文考評時我們有比較詳細的作文分類標準,但這樣的分類標準,對學生來說無疑是抽象空洞的。現實中就經常發生學生拿著自己的兩篇作文而不知哪一篇作文更好的現象。
因為缺少評價尺度,學生寫起作來就沒有寫作的方向和目標;因為缺少評價尺度,學生看不到自己的進步而喪失寫作的興趣。所以,我們要給學生一個衡量作文好壞的標尺,而我們閱讀教學課堂其實是可以當任這一任務的。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精彩的寫人散文,作者梁實秋先生抓住了老師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的一次精彩的演講,對人物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再現了一個率真、博識、愛國的梁啟超先生。一位老師在抓住課文中的細節品讀完人物的形象后,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普通話不標準的老師,有沒有一上課激動時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老師呢?”“如果有,請將他在課堂上令你最忘的那一幕描寫出來,且要求不寫出老師的真實姓名,看其他同學能否猜得出你寫的是哪一位老師。”由于課堂內對梁啟超語言、動作、形態進行了反復的品味,學生眼中的梁先生變得極具鮮明個性。這時學生對照自己以前筆下大眾化、臉譜式的老師,就會很容易明白,用典型細節才能塑造典型人物的道理。所以學生筆下的老師就變得真實而靈動極富有個性了。
我們的課文或典雅厚重或靈動飄逸,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達技巧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典范。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在引導學生了解其精妙之處后,適時切入學生的自我作文進行比較,學生就能明白差距,從而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兩山排闥送青來”——啟發方法
“中學的作文教學就應當著重指導學生解決怎么寫的問題”。我們教材中的經典文章都聚集著作者獨具匠心的寫作技法。一位很有經驗的老師在備課時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對課文進行寫作技法的解析與運用,其目的是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只停留在“知其精妙”的層面上,更應該讓自己“用得巧妙”。在此意義上講,老師的引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九上議論文閱讀教學之前,我們教研組先選取幾篇課外議論文熱身,其中就有《談骨氣》。看一下我們老師是怎樣處理這篇文章的論據問題的呢?在感知全文之后,教師問:“中國人有代表的事例很多,作者選取這幾件事例有代表性嗎?”“三個事例能否換成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布魯諾冒死捍衛太陽中心說?”之后再推幾組論據進行分析,直至讓學生明白應圍繞論點選取典型而全面的材料作論據。之后,教師又讓學生比較課文中與史料中的“齊民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讓學生體會議論文中的記敘與記敘文中的記敘不同特點,最后給出一則關于劉胡蘭的資料,讓學生動手將之變成課文中的一個論據。這堂課很好地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由于有了前面的閱讀鑒賞作基礎,學生領悟了作品的內涵,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也就能較快理解作者運用的寫作技法。學生不但知道“寫什么”也知道了“怎樣寫”,如果老師在此時有恰當的點撥,也留些時間讓學生消化,他們就能依葫蘆畫瓢了。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當學生能靈活運用各種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是不是也能讓他們更深刻全面的理解作品的寫作技法,對自身的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有幫助呢?
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就能夠實現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目標。我們的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多引導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思維、怎樣取材、怎樣布局的……在讀和寫中架起一座橋梁,定能澆閱讀教學之花,結作文教學之果。
【參考文獻】
【1】張志公.語文教學論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2】趙勝啟.作文教學的無本可依和有本可依【J】.新課程研究·中學作文教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