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達 何玉 莊毓敏

摘要:顧名思義,人民幣國際化就是我國國內使用的人民幣能夠在國際上流通和使用,即在國際交易中可以發揮貨幣的一般職能,即交易媒介、價值儲藏以及記賬單位等。思考如何促使人民幣在國際上更好地履行這些職能必然涉及到對貨幣本質問題的理解,但正如19世紀英國國會議員格萊斯頓所說:“受戀愛愚弄的人,甚至還沒有因鉆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貨幣的本質是令人難以捉摸的。文章通過考察貨幣本質與職能,重點介紹清瀧信宏和約翰·穆爾提出的貨幣起源“信任說”,提出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貨幣;信任;人民幣國際化
一、 對貨幣的傳統解釋
馬克思認為貨幣起源于商品交換,是交換過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正如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中說,“貨幣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同時馬克思認為一切商品都凝結著人類勞動,因此能夠用一個共同的“人類勞動的物化”單位來計量,并且這個單位就成了一切商品的價值尺度,而貨幣也是因為其本身是種有價值的商品,只是因為其更容易攜帶、分割、不易損毀以及被人共同需要等原因成為了一般等價物。馬克思認為金屬貨幣是使用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紙幣的價值來源于其背后的金銀的或者商品的信用,他也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構成了財富的物質基礎。
不同于貨幣的商品學說,貨幣的名目論認識貨幣的方式是從貨幣的職能入手,從貨幣履行一定職能的直觀感受來闡釋貨幣的內涵,否定貨幣的價值屬性,否認貨幣即財富的觀念,認為貨幣在履行貨幣職能時,完全可以用不具備十足價值的貨幣代用品來替代,甚至可以僅僅是觀念上的存在,因而貨幣只是一種便利交換的工具和價值符號,貨幣完全可以是一種人類創造。18世紀的尼古拉斯·巴本和20世紀初的克納普就認為貨幣一種國家的創造物,鑄幣的價值是由國家政權的權威保障的;凱恩斯在《貨幣論》中指出,貨幣是用于商品交換的一種符號,它可以只是一種觀念上的計算單位,而現代文明國家的貨幣都是國定貨幣;在Newlyn和Bootle的《貨幣理論》中,他們認為貨幣的最基本特點就是人們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任何起著一般的交換媒介作用的東西都是貨幣”,同時由于貨幣是廣泛的交換媒介,那么人們自然地會將它作為價值貯藏的載體,他們還指出人們會區分對待這兩種功能,但是這兩種功能并非相互獨立的;而弗里德曼他在《美國貨幣統計》中采用了實用主義的方法,指出研究者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指定”一些東西為貨幣,來探求貨幣供需情況以及其變化和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他們在貨幣的職能方面更多的強調貨幣的價值貯藏職能,在理論上將貨幣定義為“購買力的暫棲所”;在著名的1959年的拉德克利夫報告中明確的提出貨幣定義,但是強調了經濟中的流動性,認為對經濟有真正影響的不是狹義的貨幣供給,而是包括這一貨幣供給在內的經濟中的“總的流動性狀況”。總體來講,西方經濟學一般強調貨幣的兩種職能,即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其中一般認為貨幣特別是紙幣的情況下,價值貯藏的職能需要建立在第一種職能的基礎之上,不再充當交易媒介的紙幣也就沒有了價值貯藏的功能,比如政權的變更往往使前一政權發行的紙幣成為廢紙。
二、 貨幣的“信任”起源說
倫敦經濟學院的教授清瀧信宏和約翰·穆爾為貨幣的產生和起源提供了新的解釋,這種令人吃驚的解釋是:“貨幣來源于罪惡”。
傳統的解釋認為,貨幣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在物物交換經濟中實現“需求的雙重巧合”的困難,更進一步的,有了商品交換的需要才衍生出了貨幣,商品市場先于貨幣市場而存在,貨幣是種被廣泛需要并且價值較為穩定的商品,它減少了人們在發現自己需要的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時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摩擦,使得交易更容易進行或者使得原本不能產生的交易順利進行。而清瀧信宏和約翰·穆爾認為這種解釋只是強調“接受”貨幣的好處,而忽略了貨幣起源的根本問題——人們的信任問題。他們也認為,人們需要的并不是貨幣本身,貨幣本身可以沒有什么價值,人們只是希望一種“事物”能夠用于未來的購買或者對債務的支付,只要當事人能夠做出可信的多邊承諾或者完全的雙邊承諾,可置信的交易媒介的票證就能夠充當“貨幣”,充當貨幣的票證可以是任何形態,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這種票證可以僅僅是一種口頭的承諾。
他們采用了三類三階段時序當事人的例子,各當事人將擁有的時序商品和期望消費的時序商品如表1所示。
那么在充分信任的條件下,類型1的當事人可以寫張欠條,向2借入時序1商品消費,類型2的當事人可以拿著這張欠條找到類型3的人換得時序2的商品,類型3的當事人拿著這張欠條并不是向類型2的當事人要時序1的商品,而是向類型1的當事人承兌時序商品3,這樣整個經濟完成了一次循環,這張欠條就可以被注銷了,下一次生產可以再循環一次,這種情況下,這種欠條起的作用相當于內部貨幣。
清瀧信宏和約翰·穆爾指出,在此信任是關鍵,第一個寫欠條的人必須最終兌付一種別人需要的商品,如果兌付不成功或者不能兌付,那么這個類型中的交易會無法進行,經濟退化到自給自足的經濟。在這個模型中“欠條”的可轉讓性也是關鍵之一,如果類型3的人不接受欠條導致票證不能轉讓,那么這個經濟將再次退化為自給自足的經濟。他們還指出欠條流通存在摩擦成本,那么接受這個欠條的人就會提出補償,類似于持有欠條的利息。之后他們還討論了在缺乏信任的世界里,需要一個司法系統來驗證票據要求權的真實性,并且能夠保證要求權得以全部實施并且對食言者進行懲罰。
這種貨幣的“信任說”非常強調了貨幣的信用的屬性,認為貨幣可以是一種純粹抽象的符號,它需要多邊的可接受性。貨幣必須讓人們相信今天收到的貨幣在未來能夠以相同的價值再次使用,而這種信心是需要社會的制度或者國家的強權來保障的。這就使得貨幣分析的重點從其本身的商品價值轉移到了保障參與人們共同信念的制度設計上來,更加強調了交易的信用體系的維系,也對人類未來貨幣制度的設計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
三、 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借鑒意義
第一,為了人民幣國際化,中國應該致力于自身經濟的發展和改革。一國貨幣作為一種代表未來購買力的欠條,其本國最終的商品生產能力深刻影響著其他經濟主體持有該貨幣的意愿。從各主要貨幣的國際化發展來看,現今世界主要貨幣的國際化都是在該國經濟大為發展、相對國力大為上升的階段形成的,并且在生產能力被戰爭或者經濟危機破壞之后而衰弱。英鎊、美元、日元的國際化的歷史都體現了這一規律,即貨幣國際化的背后都有龐大的經濟生產作為其貨幣的信用支撐。這就啟示我們:如果人民幣要國際化,中國應該具有較為廣泛的商品生產能力和較高的生產力,能夠生產別國需要的產品。因為從信任的角度來看問題,貨幣維持其可信的承諾兌現能力取決于生產的最后產品,而保證本國的生產活動必要條件之一就是保證原材料的供應。中國雖然也地大物博,但是從長遠看,人口過多、資源匱乏是種常態,并且已經開始面臨嚴重的人均資源短缺問題,所以中國還應該加強掌控石油以及資源的供應,同時進行生產的全球布局、保證資源通道,這些都需要國家建設較為強大的軍事威懾能力。
第二,中國應該致力于創新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進一步發展差異性較大的制成品和服務業,并最終促進生產力的全面發展。
雖然在前十年的國際的競爭中中國經濟發展存在很多問題,但總體上說中國正確應用比較優勢的理論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附加值高耗能的產業,出口了大量同質商品,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外匯儲備的激增。但現在由于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者權益意識的覺醒以及環境壓力,這種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另外,隨著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機器時代的已然到來,這使得人類生產過程有了很大的變化,社會生產力系統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初級勞動力漸漸被智能機器所取代,生產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數字化、虛擬化,生產管理由經驗管理轉變為系統化的科學管理,而勞動的對象則從天然的原材料向優質的人工合成材料和新的能源轉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迫切需要得以轉變。
同時關于國際貿易計價貨幣的研究告訴我們,當一國的出口商是出口同質商品的時候,由于競爭壓力,出口商一般沒有定價的能力,則傾向于選擇交易成本低的貨幣進行計價以便進口商進行選擇,而當出口商出口高度差異化的商品時,因為進口商不再僅根據價格來選擇產品,能夠承受進口商品的價格波動,出口商就可以自行選擇貨幣來計價,當出口商的原料購買使用本幣的時候,那么出口商將傾向于采用本幣計價。那么從更好的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角度來說,我們需要調整出口商品的結構,從原先的出口同質的商品或者原材料轉變為出口具有高度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這也要求我們具有創造差異性的能力。
為適應這樣的經濟變化,勢必要求中國社會具有對于創新和技術進步有著較好的激勵相容性。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已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宏觀高度,中國政府也曾經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創新性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首先,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司法系統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的能力,不斷完善中國的司法體系的執法能力,從知識產權立法、保護方式和手段入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真正給予差異創造者(知識產權創造者)以一定期限的成果獨享權。其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在政策上對重點項目、重大專利技術予以資金、法律保護的傾斜,制定合理的專利發明和知識工作的獎酬,重獎一些重大發明和專利技術。第三,政府還應該關心科技工作者的生存條件,給予科技工作者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讓其安心的投入科技創造工作,而非被很多生存問題和流程問題所困擾,無端耗費原本可以用于創新的極為稀缺的時間,同時合理地提供給科技工作者更多的生產資料,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生產效率。第四,應該進一步改變中國應試教育的模式,發展多種教學模式,并且破除一些不必要的思想鉗制,培養儲備人才。
第三,作為一種可信的承諾,在保持自身經濟增長和生產能力的同時,貨幣的發行應該有一個比較科學的機制。
現在中國的貨幣發行是以外匯結匯作為貨幣發行的主要渠道,并且以法律形式禁止政府直接向央行發行國債融資。這在過去的幾年對于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政府治理改善有所幫助,但是也造成了很多弊端。出口商將商品賣出得到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這些人民幣在國內并沒有對應的實物作為貨幣的信用支撐,特別是當外匯因投資損失、外幣國的通脹以及外匯不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時便極易造成了國內的通脹,從而使得本國貨幣幣值不穩定。雖然中國采取了外匯對沖操作,但是這種操作使得出口部門獲得了資金,其他部門則缺乏資金,導致出口部門過于龐大,在經濟結構上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經濟結構的失衡,這對于經濟的長期增長具有損害作用。在受外需沖擊時容易使得國內經濟出現同向波動,尤其是在需求不足時,政府要維持經濟增長就需要“創造貨幣”來提供內需以替代外需,其結果便是創造了過多的貨幣。通脹在長期可能不能被很好的遏制,這就減損了人民幣作為承諾的可信度,十分有害于人民幣長期的國際化。
筆者認為在現階段即人民幣國際化的初期,依舊可以以美元儲備作為信譽機制的來源,利用美元已建立起來的信譽機制來加強人民幣的信譽,并且增加多種的外匯儲備以及黃金儲備。筆者認為,貨幣競爭的關鍵不在于完全保證貨幣的購買力,而在于保證比其他競爭性貨幣更好就可以,暫時的盯住美元并且保持小幅的升值,可以使得持有人民幣具有與持有美元同樣的好處。由于現在人民幣還不是關鍵性的儲備貨幣,當一國或者地區對中國有長期的順差,但該國不愿意擁有大量人民幣債券時,可能會要求中國以其他儲備貨幣償還,中國可以以美元償還。但與此同時,中國必需警惕以儲備貨幣本身作為財富的觀念,清醒的認識到這個制度是一個非常暫時性的過渡性的制度安排,它削弱了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并使得中國的內外經濟結構的失衡,最終制約了人民幣的國際化的空間和可持續性。
第四,為更好的發揮結算貨幣的職能,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可以首先建立雙邊貨幣互換,并完善人民幣的國際清算支付體系,然后逐漸簽署多邊人民幣清算協議,更好的發揮貨幣的網絡效應。現在中國政府已經和俄羅斯、加拿大、歐洲央行、英國、韓國等幾十個國家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并且鼓勵企業在跨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為了方便客戶的支付清算,中國正在建立更多的人民幣清算中心,建立支付清算功能。這樣的方式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同時我們也需要重視逐漸地簽署多邊協議,正如前面的理論所說,如果票證不可轉讓,那么這個票證的使用就會萎縮或者坍塌,人民幣的持有方除能夠向中國購買商品以外,如果還能夠向其他國家以支付人民幣的形式購買商品,那么其他國家就更愿意持有人民幣,所以多邊協議是更好的選擇。第二,中國應該將某些具有控制力的關鍵領域交易人民幣化,類似于石油貿易的美元化設計,中國可以尋求稀土等關鍵材料貿易的人民幣化,也使得其他國家必須持有人民幣。
第五,從貨幣原理上說,貨幣持有人因為推遲了消費、提供商品而獲取可貨幣,那么其需要一定的忍耐補償,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也需要有保值增值的功能,那么建立一個有效的投資渠道是非常必要的一環,所以一個發達而開放的金融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中的重要條件。現階段我國由于貨幣錯配而還不能放開外匯市場和對資本的管制,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尚缺乏經濟基礎和金融業的基礎,但是依舊可以短期采取創新的方式來提供給境外人民幣一些投資的渠道,比如類似于滬港通制度來設立國債投資專門賬戶等,這樣相當于向外部投資者提供了一種安全而且具有流動性的政府債券,可以部分滿足投資者獲取增值的愿望,從而增加了人民幣的吸引力。在未來,人民幣的國際化必然需要資本賬戶的更大范圍的開放。但是資本賬戶的開放應該以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的階段、經濟金融體系的安全為基本原則,按照具體的條件來有序的進行,而不是為了人民幣國際化而逼迫資本賬戶盡快開放。另外,現階段我國進出口不平衡,近十年總體順差明顯,并且順逆差的地域性很明顯,比如對美國順差很大,對其他一些原材料出口國家則逆差很大,這使得人民幣在地區間的多寡不均,部分地區超過了當地愿意持有的人民幣的數量,部分地區則獲取人民幣的途徑相當有限而顯得人民幣不足。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尚未開放,人民幣尚不能自由兌換的前提下,境外人民幣缺乏回流渠道、轉讓渠道和投資渠道,所以建議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使得人民幣能夠在境外進行更好的流通和轉讓交易。
參考文獻:
1. 羅納德·麥金農.失寵的美元本位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
2. 盛松城,施兵超,陳建安.現代貨幣經濟學.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3. 張青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6.
4. 鐘陽.貨幣國際化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3.
5. 邱晟晏.人民幣國際化路徑設計及政策建議.東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4.
6. 楊仙靈.美元錨的退出與人民幣國際化.華中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11.
7. 葉翔.中國貨幣供應形成機制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1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宏觀調控政策前瞻性問題研究”(項目號:10AJY001)。
作者簡介:莊毓敏(1962-),女,漢族,遼寧省丹東市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閩江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貨幣政策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阮達(1983-),男,漢族,浙江省寧波市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貨幣經濟學、經濟金融周期;何玉(1987-),女,漢族,湖南省永州市人,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資產定價與資產價格波動。
收稿日期: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