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宇 史占中
摘要:金融系統的融資支持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金融抑制的存在,造成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遇到了很多融資問題,并給產業發展造成了影響。文章從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研發資本配置不足、降低產融結合效率等角度分析的金融抑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并認為金融抑制是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瓶頸問題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抑制;技術選擇
一、 引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后全球產業競爭新形勢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之舉。但根據相關調研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依然存在核心技術缺乏、產業鏈發展不平衡、產品附加值過低等當前我國科技產業發展的通病。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本土企業的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率仍然偏低,技術創新能力亟待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如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其企業數量眾多,核心技術卻依賴國外,配套件國產化率不足10%;2012年廣東省LED產業鏈中,處于核心技術環節的上游產品僅占2.9%,外延芯片在企業數量和產能方面均存在明顯不足。
金融活動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以往研究通常針對如何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金融環境的討論,而忽視了金融環境本身對企業技術選擇以及產業發展的影響。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統分析金融抑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彌補這一研究空白。
二、 金融抑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1973年在其著作《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資本》中最早提出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的概念,指發展中國家由于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市場機制不健全,金融運行中存在過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導致金融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甚至拖累經濟增長的狀態。金融抑制主要包括存貸款利率限制和資本帳戶管制兩種形式。其中,利率管制是金融抑制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金融抑制產生的根本原因。同時期的愛德華·S·肖在其著作《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也提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抑制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分割導致生產要素分散,無法形成統一市場進行優化配置,從而使得金融體系脆弱,缺乏效率。
而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金融管制,存貸款利率都由官方統一規定,并低于市場出清水平,因而不能反映資本的市場價格。Garnaut等(2001)研究表明,中國官方利率至少比市場利率平均低50%~100%。CEIC數據也顯示,1987年~2009年,中國平均真實貸款利率不到1%,存款利率則更低。并且資本賬戶也未開放,匯率受政策影響也較大,所以我國一直處于金融抑制較為嚴重的狀態。因此金融抑制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啟示意義。
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政府推動的重大產業發展規劃,國家的專項扶持資金是相關企業可選的融資渠道。但同時也要注意,相關扶持項目對于整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量而言還是顯得杯水車薪。如根據十一五的報告,截止2010年底國家重大產業技術專項資金中中央財政經費總規模500億,卻要服務于3 000多個課題,所涉及的技術突破面廣,難度大,企業情況復雜、數量眾多。而且隨著經濟市場化進程的推進,我國的研發體系也逐步由政府主導型轉向企業主導型。根據王小魯(2009)發現我國研發資金中企業籌資的比例在1996年~2006年期間由42%增至69%。因此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企業研發的自主融資依然是主要來源。
基于此種判斷,本文認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依然受到金融抑制的顯著影響,并且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扭曲企業資金配置以及降低產融結合效率等三個方面。
(1)金融抑制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2014》指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至今,民營企業數量占7個領域企業總數的比例超過了70%。國家實施的重大產業專項中,民營企業獲得支持的比例高達50%以上;二在創新平臺布局方面,2012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民營企業的占比超過80%。并且根據《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3年~2012年的數據顯示,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依托產業群,我國高技術產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數量占比與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尤其是200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之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占比已經穩定在11%左右,其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穩定在6%的附近,因此民營企業已經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我國銀行體系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而國有商業銀行在業務規模、審貸程序、分析指標等方面的運營程序和規程都是針對傳統國有大中型企業設計的,國有企業與國有金融之間內生的縱向信貸聯系,在體制上排斥民營企業,因此民營企業借款渠道阻塞。加上我國資信評級和擔保機構等信用體系建設滯后,使得銀行缺乏向民營企業放貸的動力。因此金融抑制會導致民營企業融資成本較高,形成體制內外的實際利率落差。
此外,金融抑制造成的體制內外實際利率的落差還會造成金融漏損的問題。金融漏損是指國有企業、地方融資平臺等國有部門依靠體制優勢獲得了金融資源的壟斷地位,并以各種方式將所獲的資金向非國有部門轉移以套取利益的現象。如前所述,資金在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分配不均和實際利率落差造成信貸市場的實際雙軌制,使得國有企業存在向民營企業尋租的空間,即將資金向民營企業按市場價格轉移。雖然其結果可以短期內抵消金融抑制造成的部分資金短缺,但是它作為國有部門盈利的手段,提高了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并且將對金融體系的健康成長造成長期損害。
綜上所述,金融抑制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民營企業的融資困難、融資成本過高等問題,并且鑒于民營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這就進一步造成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缺口較大,金融支持不足等問題。
(2)金融抑制扭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資金配置。由于金融抑制造成的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因此民營企業將首選內源性融資,其次是高成本的民間借貸。2006年對中關村科技型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76%的企業將內部積累作為主要資金來源。2010年中國商務部對民企抽樣調查也顯示,民營企業自我融資比例高達90.5%,銀行貸款僅為4.0%。這其實就造成了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結構失衡,資金運用的結構性成本高企等問題。
考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對資金在研發和生產兩方面進行二次配置,金融抑制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結構失衡會進一步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研發投入的配置造成負面影響。由于研發資金的投入回報周期長,研發企業傾向先使用可得資金(包括自有資金或外源性融資)滿足企業運營需要,然后再尋求產品質量水平及差異化,即采用內源性融資來構建研發體系。如果外源性融資充足,企業的生產資本和研發資本配置成本相當,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就只與自身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有關;而金融抑制導致企業生產資本和研發資本使用成本的實際差異,研發資本的相對價格升高,不利于企業將資金配置到研發活動中來,扭曲了企業的資金配置。根據《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3年~2012年的數據顯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總體研發投入比(R&D經費內部支出/新增固定資產額)不僅沒有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而上升,反而有明顯下降的趨勢,2012年更是跌破了20%。
企業資金配置的扭曲和研發資金配置的不足還將進一步限制企業的技術選擇范圍,使得企業只能限于低水平的研發投入,而無法去投資于對研發資金配置比例有較高要求的技術創新活動。另一方面,金融抑制造成的金融漏損會導致掌握有資金優勢的國有企業沒有動力去從事研發活動,而是讓資金以漏損的方式流向民營企業獲取套利。這就進一步加重了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進一步扭曲了民營企業的資金配置結構,造成有資金的企業不愿意研發,而缺少資金的企業又不得不去從事低水平的研發的局面,惡化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形勢。
(3)金融抑制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融結合的效率。眾所周知,傳統金融機構的信貸模式不能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需要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以推動產融結合,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金融市場提供多種類多層次的融資需求,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時也通過金融市場的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金融支持,形成產融互動的良性產業生態。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的金融創新包括:科技銀行、風險投資和創業板市場等。
①創業板市場是專為創業型企業、中小企業和高科技產業企業等中暫時達不到在主板上市要求但又需要進行融資和發展的企業提供融資途徑的證券交易市場,發展至今也不過400家企業,因此其覆蓋面只涉及少數優秀企業,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依然需要通過其他融資渠道尋找資金支持。所以雖然金融抑制不能直接影響到創業板市場,但這并不能改變金融抑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融結合形式影響的整體結果。
②金融抑制造成風險投資資金來源單一,風險投資發展緩慢。風險投資是指針對于具有高增長潛力的高科技企業進行高風險的股權投資,并參與日常的企業的管理,等待企業成熟后再啟動退出機制,通過轉讓股權實現資本高增值的資本運作方式。因此理論上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較為豐富,銀行資金、公共機構自有資金以及私人財富都可以參與風險投資。
但是在我國,由于金融管制較多,民間資金可投資渠道較少,因此風險投資依然由政府資金所主導;并且由于在我國風險投資的主要融資渠道是銀行貸款,而金融抑制導致銀行的貸款利率缺乏彈性,缺乏針對不同貸款對象和風險項目制定相應的利率水平,并且利率低于市場出清水平,資金供給不足。這兩方面都造成風險投資可貸款規模較少。因此金融抑制造成了風險投資資金來源單一,融資渠道狹窄,并且可融資規模也較少,進而減緩了風險投資的發展,影響了以風險投資方式的產融結合效率。
③金融抑制造成科技銀行盈利模式單一,風險分散機制欠缺。科技銀行主要是指專門為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典型特征為通常借助風險投資,構建風險管理架構,以應對高技術新興產業發展初期由于新技術研發和應用帶來的市場高風險問題。由于服務對象的高風險和潛在高收益的特征,國外科技銀行的盈利模式為利息收益和期權收益相結合的形式,期權收益為科技銀行提供了可以分享企業高增長的發展收益以及共擔企業發展風險的有效機制,很好地滿足了企業融資與科技銀行投資的需求。
但由于我國科技銀行仍然依賴于政府推動下的優惠政策且銀行業的分業經營以及金融抑之下資金利率的統一定價,限制了科技銀行盈利模式的創新,所以導致我國科技銀行還不能夠像國外科技銀行那樣以利息和期權收益為主要盈利來源,而只能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與利息收入,大大限制了科技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培養和對高風險的適應能力,無法形成獨立的盈利模式。
綜上所述,金融抑制的存在一方面減少了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產融結合創新模式的融資渠道和融資規模,另一方面由于資金利率的變動缺乏彈性,因此也使得創新的產融結合形式缺乏靈活多樣的盈利模式,缺乏對高風險融資對象的適應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無法形成高效的融資模式。因此金融抑制降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融結合的效率,進而影響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 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本文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整體研發投入不足、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抑制等制度障礙。首先,金融抑制導致了體制內外信貸便利性的差異,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較難,并抬高了市場實際貸款利率,引起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嚴重依賴于內源性融資,導致融資結構失衡。其次,金融抑制使得依賴于內源性融資的研發資本相對價格高企,打擊企業對高水平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從而限制了整體經濟的技術選擇范圍,不利于高層次技術創新的開展。第三,金融抑制不利于產融結合形式的創新,限制了融資提供方的融資渠道和融資規模,不利于提供方有效盈利模式和風險控制模式的形成,降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效率。
針對以上問題的分析本文認為為增強金融體系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支持效率,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構建能夠有效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多樣化的金融產品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包羅的科技項目較多,不同項目的融資需求規模不同、商業模式與收益方式不同,因此金融體制改革和利率市場化將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支持,通過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拓寬多元化直接融資渠道,發展債券市場、進一步完善創業板市場制度,以滿足不同項目的需要。此外,還要重視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結合,運用風險補償等措施,推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健全投資擔保體系等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困境。
(2)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破除體制內外企業競爭地位的落差,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融資渠道多樣化體系作用的發揮還需要不同所有制企業在融資渠道使用方面的平等競爭地位的保障。只有融資渠道的平等地位、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的確立才能消除資本使用的成本落差,避免起跑線上的不公平現象,使得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創新行為都能夠獲得市場公平的回報,這樣才能夠激發各方面的研發智慧、創意和熱情。并且在公平競爭環境也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業可以通過資本運作或者共同立項等方式互補長短,加強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3)政府要鼓勵企業注重對長期競爭力的培養,提高研發資金配置比例。政府應當穩定產業政策,鼓勵科技型產業發展,使得企業對未來經濟擁有信心,這樣才可能對企業發展有長遠的布局,對研發產生強烈的需求,將資金配置向研發傾斜,突破短期戰略中研發資金配置不足的瓶頸。只有這樣才會走出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需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之路,使得我國產業把握住“二次窗口機會”,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調整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羅納德·I·麥金農.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愛德華·S·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
3. 章軻.近半中關村企業窒息資金難題.第一財經日報,2006-06-16(A05).
4. 朱旭強.風險偏好對不同類型科技企業融資渠道有效性的研究.商業時代,2010,(6):58-59.
5. 安強身,姜占英.中國體制內金融漏損的再思考.財經科學,2013,(7):19-27.
6. 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2014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5-6
7. 王兆霞.后危機視角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中外企業家,2012,(9):61-63.
8.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21):11-33.
9. 王小魯,樊綱,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經濟研究,2009,(1):4-16.
10. 仇娟東,何風雋,艾永梅.金融抑制、金融約束、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深化的互動關系探討.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1,(6):55-63,70.
11. 顧海峰.戰略性新興產業演進的金融支持體系及政策研究——基于市場性金融的支持視角.經濟問題探索,2011,(11):74-7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世界產業發展新趨勢及我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跟蹤研究”(項目號:12AZD04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產業革命背景下我國產業轉型的體制機制創新研究”(項目號:13AZD07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技術和制度共同演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機制研究”(項目號:71302021)。
作者簡介:史占中(1968-)男,漢族,江西省上饒市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楊震宇(1985-)男,漢族,安徽省蕪湖市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
收稿日期: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