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民 丁燁
摘要:文章從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兩方面分析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影響因素,研究上海自貿區建設對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積極影響。研究表明:入境旅游消費結構不合理,出境旅游購物消費過高,是造成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不高的主要原因。上海自貿區建設將在旅游消費、國際商務旅游和國際會展發展以及旅游企業對外開放三方面產生溢出效應,推進旅游產品、體制機制以及運營管理等方面創新,對提升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國際貿易發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我國全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4.1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但服務貿易發展則相對滯后,2013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5 396.4億美元,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也位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額高達1 184.6億美元。我國國際貿易結構不合理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以傳統加工制造業為主的貨物貿易保持迅速增長,另一方面服務貿易發展緩慢。我國國際服務貿易逆差中又以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最大,2013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為683億美元,占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總額的57.7%。如何縮小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提升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是我國“深耕亞太,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為中國旅游服務貿易在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突破現有的體制機制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 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旅游服務貿易由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和旅游服務貿易進口組成。分析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需要從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入境旅游)和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出境旅游)兩方面展開。
1. 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出口分析。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出口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旅游產品以觀光型為主,吸引力不強;二是入境旅游消費增長緩慢,消費結構不合理;三是旅游企業經營管理效益較差,開放程度不高。以下將就這三方面做進一步分析。
(1)旅游產品以觀光型為主,吸引力不強。我國旅游目的地一般基于傳統旅游城市和傳統旅游景點兩大類,旅游產品以觀光產品為主。觀光旅游產品是對旅游資源最直接的利用,一些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只要具備最基本的可進入性交通就可以開發為觀光旅游產品。相對于其他旅游方式,觀光旅游對經濟發展水平及旅游服務水平的要求都不高。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觀光旅游產品都是我國入境旅游的主打產品。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的旅游發展模式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觀光旅游的重復消費邊際效用很低,旅游消費者回游率也低,在國際旅游市場上,重復旅游者占旅游者總數的70%以上。其次,觀光旅游以團隊游客居多,大流量的游客以“走馬觀花”的形式頻繁移動于各個景區、景點之間,這對交通、環境造成較大壓力。再次,觀光旅游的消費水平普遍較低,旅游收入主要是景點景區的門票收入,很少有其他收入來源。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的發展模式極大的阻礙了我國入境旅游的發展。
(2)入境旅游消費增長緩慢,消費結構不合理。入境旅游人均消費低是我國入境旅游消費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1997年我國入境游客人均消費是135.11美元/天,2012年我國入境游客人均消費212.75美元/天,年均增長僅3.6%。除去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匯率上升因素,我國入境旅游人均消費實際是下降的。我國入境游客人均消費遠低于世界旅游發達國家(地區),例如2012年香港入境過夜游客人均消費7 818港元(折合1 007美元),2013年澳洲入境過夜游客人均消費更是高達3 285澳幣(折合2 955美元)。我國入境旅游消費還存在很大的開發潛力。
(3)旅游企業經營效益較差,開放程度不高。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旅游企業3 8275家(其中旅行社24 944家,占總數的65.17%;星級飯店11 367家,占總數的29.70%;旅游景區1 964家,占總數的5.13%),旅游企業數量雖多,但利潤率普遍較低。2012年我國旅游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1.81%,其中旅游景區企業利潤率最高為8.5%;旅行社利潤率最低,僅為0.73%。旅游企業整體利潤率不高,主要還是我國旅游企業粗放型為主的經營管理模式造成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普遍采取低價策略。開放程度不高也是影響旅游企業發展的另一因素。我國旅游企業開放程度不高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更主要是法律法規的限制。
2. 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分析。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2013年是我國出境旅游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出境旅游人數從2002年的1 660萬人次增至2012年的8 318萬人次,十年時間增長了近6倍;出境旅游消費從2002年的154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1 020億美元,十年時間增長了近7倍。出境旅游快速增長是中國經濟發展對旅游產品多樣化需求的必然結果,出境旅游消費快速增加直接,特別是我國游客境外購物消費的快速增加,直接導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大幅增長,促使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造成我國游客境外購物消費快速增加的有三點:一是中國游客出境游目的地特點,二是進口商品綜合稅率過高導致“轉移消費”;三是人民幣升值促進中國游客境外購物。
(1)中國游客出境目的地特點。我國出境旅游活動形式分為“港澳臺游”、“邊境游”和“出國旅游”三種類型。作為開放時間最早,與內地關系最為緊密的地區,中國香港與澳門一直是內地出境游客最主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據統計2012我國出境赴港游客占總出境游客的42.0%,赴澳門游客占總出境游客的25.8%。這是因為從地理空間看,香港與澳門毗鄰大陸,符合旅游活動“近距離多,遠距離少”的特點;從國家政策層面看,2003年《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簽訂,使得內地游客赴香港與澳門旅游手續更為便利,極大的促進內地游客赴港澳旅游。自2004年以來,內地游客也成為港澳地區消費最高的入境游客,2012年香港大陸過夜游客人均消費7 818港元,澳門大陸游客人均消費2 385元。調查顯示內地赴港澳游客的旅游消費支出超過60%是用于購物消費。這主要是由于港澳地區享有“購物天堂”美譽,這些地區的商品稅率低,流動性高。各類商品無論是品種還是價格較于大陸地區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進口商品綜合稅率過高所導致“轉移消費”。201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 920美元,部分發達地區如上海人均GDP更是達到了14 442美元。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消費需求,進而推動了包括奢侈品在內的進口商品的消費需求。從目前的消費者行為分析,國人更傾向于在海外購買進口商品,這就出現“轉移消費”。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國進口商品綜合稅率過高:我國對進口商品征收30%的消費稅、17%的增值稅以及4.4%到60%不等的關稅,這使得進口商品的稅率達到50%以上。對于進口商品而言,同樣的商品在我國境內出售的價格往往比一些旅游目的地國家高出30%以上。除了規避關稅,海外購物吸引人的另一大原因是游客在海外購物還能享受退稅,即購物后退還一定比例的消費稅。
(3)人民幣升值促進中國游客境外購物。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從2006年初的8.06,一路飆升至2013年底6.10,人民幣累計升值24.3%。除此以外,人民幣對歐元、港幣、澳幣也在不斷升值。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游客在以上貨幣使用國家的購物成本降低,因而歐美成為中國游客海外購物的首選地。中國游客赴歐美旅游以購物為主要目的。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游客僅在加利福尼亞州就實現人均消費2 932美元,而海外游客在美國的平均消費僅1 883美元。人民幣升值大大促進了中國游客海外購物的熱情,一部分人群特別是白領階層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改變,這些人一般都會列明清單在海外旅行時一次性購買大量商品。人民幣升值促進中國游客海外購物,加速了消費外流。
二、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對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
上海自貿區建設的目標是成為具有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貿易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從目前的政策、法規解讀來看,上海自貿區建設將在旅游消費、國際商務旅游和國際會展發展以及旅游企業對外開放等三方面對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
1. 旅游消費的影響。進口商品稅率過高一直是影響我國入境旅游消費和內需外流的直接原因。如何在現行的稅制進行突破是關鍵。針對這一問題上海自貿區已經著手從線上、線下兩方面展開進口商品稅制改革。線上建設“跨境通”實現跨境電子商務保稅改革,減少中國游客境外消費;線下探索離境退稅,促進入境游客增加購物消費。如果上海自貿區上述改革開放經驗可以在更多地區被復制、被推廣,將是中國游客的境外購物消費轉移會國內,使境外游客在中國境內有更多的購物消費,這對于減少中國旅游服務貿易進口,增加中國旅游服務貿易出口,提升中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
(1)跨境電子商務保稅改革,減少中國游客境外消費。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保稅進口(個人物品)試點,是對特定商品以貨物形式進入上海自貿區,通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平臺“跨境通”,轉化為進境個人物品形式出區。其改革的核心是將普通貿易進口貨物需要征收的進口稅(消費稅、增值稅和關稅),轉變為個人使用物品,僅征收行郵稅。我國各類進口商品行郵稅率遠低于普通貿易貨物進口稅率。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保稅進口(個人物品)試點商品的進口稅率在10%~30%左右,而普通貿易進口貨物的進口稅率則在50%以上。以“跨境通”的方式,大大降低了進口貨物的價格,跨出了我國進口稅率改革的第一步。
(2)探索離境退稅,促進入境游客增加購物消費。離境退稅政策是指對境外游客在退稅定點商店購買的隨身攜運出境的退稅物品,按規定退稅的政策。上海自貿區探索離境退稅,也是我國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上海自貿區探索離境退稅,應根據自身特點,進一步增加購物退稅物品目錄和退稅率的差別性。上海自貿區退稅商品范圍應擴大,應借鑒國外經驗,把境外游客購物離境退稅率提高至15%;另外退稅起征點800 元人民幣也可以適度降低。
2. 國際商務旅游和國際會展發展的影響。上海自貿區在行政管理、投資、金融、海關等多個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經驗,如果可以在更多地區被復制、被推廣,這將吸引更多的境外企業和國際會議落戶中國,促進國際商務旅游和國際會展發展,對提升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產生積極影響。
(1)促進國際商務旅游發展。上海自貿區建設將吸引更多的商務游客,極大的促進商務旅游發展。上海自貿區實施金融制度和海關制度創新,不但建造高星級賓館所需建造材料和設施設備進口可以享受保稅免稅,而且高星級賓館開業運營后,所需各類部件、食材等進口也可以享受保稅免稅,大大降低了高星級賓館的建造和運營成本有利于吸引世界頂級品牌酒店落戶上海自貿區。截至2014年2月底,已有約1 000家投資和資產管理公司入駐上海自貿區,區內落戶金融類機構已達1 383家。隨著上海自貿區各項政策的進一步細化,必將有更多跨國企業總部和各類著名品牌企業進駐區內,引起更多的商務活動,推動商務旅游的發展。
(2)促進國際會展發展。上海自貿區實施海關監管模式創新,使得區內商品流動更為自由,從而吸引更多企業在區內建立交易展示中心,推動了國際會展的發展。
國際展品運輸過程中,清關時間是最難把握的。境外展品來華參展入關申報有兩種方式:一是作為普通貨物向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申報入境;二是加入ATA單證冊,作為臨時進出口貨物進行申報。海外展品進入中國通常需要在海關停留2天~7天,因而無論是以上哪種形式,展品都有可能在清關時發生延誤。以往曾多次發生過展覽會已開展,但部分展品還未運抵的尷尬局面。上海自貿區內更為便利的貨物流轉,吸引眾多企業在區內進行會展交易。目前區內計劃建設一系列的展示交易中心。現已建成的有國際酒類展示交易中心、藝術品展示交易中心,未來還將建設上海外高橋醫藥分銷中心、國際機床展示貿易中心、工程機械進出口交易中心、汽車交易市場以及進出口鐘表交易中心等國際級展示交易中心,這將大大促進國際會展發展。
3. 旅游企業擴大開放的影響。上海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中,對旅行社經營和娛樂場所經營實施擴大開放。這些經驗如果可以在更多地區被復制、被推廣,將吸引更多境外旅游企業落戶中國,這對于提升我國旅游業整體經營管理水平,創新和豐富旅游產品,將發揮重大作用,對于提升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1)旅行社經營開放。《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針對旅行社業務提出“允許以上海為母港的外資郵輪公司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外資旅行社,從事基于郵輪服務的出境游業務”,放寬了外資旅行社在華設立的條件;還“允許在試驗區內注冊的符合條件的中外合資旅行社,從事除臺灣地區以外的出境旅游業務”,放寬了區內中外旅行社的出境旅游業務。一直以來,境外旅行社在華業務開展受限制較多,僅允許其在華開展境內旅行業務,而對于這些外資旅行社出境旅游業務才是其所長。此次,上海自貿區對旅行社設立和業務限制的放寬,將大大促進中外資旅行社的積極性,有利于旅游產品的創新,有利于推動入境、出境旅游的發展。
(2)娛樂場所經營開放。上海自貿區提出“允許外商設立獨立娛樂場所,注冊在區內,為區內服務”。“娛”作為旅游六大要素之一,一直是我國經營管制比較嚴厲的部分。上海自貿區突破了原有的體制機制,嘗試將外資引入更廣闊的領域。為配合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的實施,國務院特別頒布了《關于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暫時調整有關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文件規定的行政審批或者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不僅停止了我國現行《娛樂場所管理條例》中“不得設立外商獨資經營的娛樂場所”在上海自貿區的實施規定,還取消了外資演出經紀機構的股比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為上海市提供服務。這不僅進一步開放了我國娛樂場所經營范圍,也將促進我國旅游娛樂產品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王冠鳳,郭羽誕.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14,(1):66-68.
2. 李墨絲,彭羽,沈玉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實現國家戰略的可復制和可推廣.國際貿易,2013,(12):4-11.
3. 石良平,周陽,試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監管制度的改革.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3,(4):1-12.
4. Lui G.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S- haping of China's Future Foreign Investment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Tax Journal,2014,(40):31-43.
5. Ho K.&Lu L.China: New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o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International Tax Review,2014,(25):1.
6. 葛麗芳,田紀鵬.上海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財貿研究,2011,(1).
7. 董小麟,龐小霞.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國際貿易問題,2007,(2).
8. 張鴻.關于中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思考.國際貿易,2009,(3).
9. 戴斌,蔣依依,楊麗瓊,馬儀亮.中國出境旅游發展的階段特征與政策選擇.旅游學刊,2013,(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13CGL038);上海對外經貿大學085工程項目(項目號:JCXK-2014- 010)。
作者簡介:何建民(1959-),男,漢族,上海市人,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丁燁(1981-),女,漢族,上海市人,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管理學博士生,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展與旅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會展經濟。
收稿日期: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