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近日在網上讀到于永正老師《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報告。于老師提出:“語文課上,學生能把一篇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語言有了,形象有了,感情有了,表達方法也有了。如果讀不好,則什么也沒有?!薄缎抡n標》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明確提出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閱讀方法的支持。“正確、流利、有感情”是各個學段一以貫之的要求。
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唱讀、念讀現象比比皆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話語,經由部分學生口中道來平淡無奇。對此,一些老師也滿腹委屈:課前預習布置學生讀書多遍,課堂上也大力抓了朗讀。為什么呈現出的效果總不盡如人意?我們到底怎樣做才能使學生逐步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從而形成獨立閱讀能力呢?就平時觀察到的課堂事實,我有如下的認識與體會。
一、課堂學習事實
教學片斷一:《秦兵馬俑》
師:這么多同學都提前進行了預習,誰愿意第一個站起來讀課文?
生:……“生動地再(停頓了幾秒鐘,斷開了)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保ㄏ旅娴耐瑢W開始竊竊私語)
師:(沖學生一笑)你有勇氣第一個站起來讀課文,很了不起!這個句子比較長,有點難度,不要著急,請你再讀一遍。
生: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宏偉氣勢。(丟了“的“字)(這孩子站在座位上漲紅了臉)
師:這次比上次讀得有進步,句子連貫,如果你再細心些,不丟字,就更好了。老師相信你,再讀一次,一定行。
生: 生動地再現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丟了“了”字)
師:(拍了拍學生的肩膀)不要緊張,深吸一口氣,先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這句話默讀一遍,再讀一次,就一定會把丟掉的字讀出來。
生:(第四次讀)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全班學生情不自禁地給了他熱烈的掌聲)
……
教學片斷二:《孔子拜師》
師:請學生邊讀邊思考:人們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學生紛紛說出孔子謙虛好學、不怕吃苦、彬彬有禮等品質,但無一人提及老子)
師:大學問家孔子知識淵博,門下弟子三千,可是他還不辭辛苦,不遠千里去拜老子為師,再仔細讀一讀課文中孔子拜師的經過,以及文中重點描寫孔子和老子對話的部分,尤其是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看看老子有哪些品行值得人們敬重。邊讀邊想,用心的孩子一定有所發現。
(學生靜心地閱讀)
生: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從“迎候”二字看出老子非常有禮貌,而且也很謙虛。
生:“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睆倪@句中我能體會到,老子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無私地教育、關心我們。
師:這就叫做“誨人不倦”。剛才大家在讀書的時候,不但把字看在眼里,而且讀到了心里,這樣讀書,你會越來越聰明。
……
教學片斷三:《長城》
學生在讀“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時,雖然讀得比較投入,但是感情仍然不到位。這時,教師安排了三次情境引讀——
第一次:呼嘯的寒風中,勞動人民穿著單薄的衣衫,凍得通紅的雙手,吃力地將一塊塊磚壘在長城上……(學生讀文)
第二次:炎熱的驕陽下,勞動人民頭頂烈日,瘦弱的肩膀挑起一擔擔沉重的沙石……(學生讀文)
第三次:陡峭的山嶺,一級級的石階上灑下他們辛勞的汗水……(學生讀文)
……
師:(PPT出示課文插圖, 播放氣勢恢宏的音樂)同學們,這就是長城的萬里圖,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起起伏伏,曲曲折折,號稱萬里,如果把明代修筑長城所用的磚、石筑起一道一米厚、五米高的墻,可以繞地球一周還多呢!萬里長城長又長,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化身,它就是那東方巨龍。(有感情地讀全文)……
二、觀察與分析
我們分別來聚焦三位老師的閱讀教學片斷:
教學片斷一中,在老師的一步步耐心等待、鼓勵、引導下,經過四次努力,學生終于把句子讀通順,可見,老師舍得在學生讀通課文上傾注精力與時間。葉圣陶曾經說過,拿到一篇課文的第一步,應該是“讀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去分段分層,而要要求學生將全篇課文作為一個直覺整體去感知,從而獲得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課堂上,學生讀得不正確、不流利主要表現在:遇到新學或不認識的字被卡住;習慣性地丟字或添字;讀破句子,等等。很多時候,這些現象并沒有引起語文老師的足夠重視。有的老師在讀通文章上總是吝嗇時間,檢查讀書效果時,經常是中等生和優生唱主角,忽視后進生。有時雖發現了問題,例如學生將生詞讀音讀錯,老師指出了,糾正了,匆匆而過,卻沒有再進一步落實強化,這使得初讀課文成了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何以提高呢?要知道,學生在課堂上的讀書更需要教師的耐心等待。教學片斷一中的孩子是幸運的,老師給了他四次進步的機會,有了這成功的體驗,他一定對讀書、對語文學習興趣倍增。而這位老師看似簡單、春風化雨一般的啟發引導又是何等的功德無量??!
《新課標》將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聚焦于“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對語文教學的守望和回歸。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一些老師急功近利地尋找“語言運用”的捷徑,在“語用”觀的大環境下,出現了一種語文教學的怪圈——內容理解尚未充分,學生便嚼著“夾生飯”大練“語用”,忽視了對課文內容的最基本的理解。老師們似乎談“理解”即“色變”。其實,重點詞句的含義、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是一定要通過反復讀文來深入理解的。教學片斷二中,由于文中對孔子的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對孔子品行的交流積極而熱烈。此時學生的閱讀更多關注的是文章的主角,而對于老子這一重要人物,則沒有通過深入閱讀去感受和體會。這時,老師沒有越俎代庖,也沒有讓學生漫無目的、大海撈針式地讀,而是引導點撥學生通過關注人物對話、神態、動作邊讀邊思,通過充分深入的對內容的理解,學生 “情動于衷而發于言”,在讀課文時對于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聲情并茂。這樣既引導學生讀懂課文、走近人物,又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可謂一舉多得。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而且基本的情感基調渲染是以情帶讀的必要步驟。我們可以從教學片斷三中看到,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是機械地從技巧入手(如告訴學生:這句話要用歡快的語氣讀,那句話要用憂傷的語氣讀;這個地方要讀得慢一些,那個地方要讀得快些;這個字要重讀,那個字要輕讀……)而是在激發學生的情感上下功夫。教師一詠三嘆式的引讀,層層推進,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中華民族的精魂在厚積薄發的朗讀中慨然回蕩。教師趁熱打鐵,繼續用“以情促讀,再次加溫”的方法推波助瀾,在老師的再次激情引讀下,學生醞釀積淀的感慨與自豪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課終,終于得以宣泄噴薄。
縱觀以上三個較為成功的教學片斷,深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功在課堂,“讀”永遠都是閱讀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語文教師要將“讀”進行到底。即,要在讀通課文上舍得花時間:把功夫扎扎實實地花在讀原文上,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學好語文的金玉良言。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也發現:15+5>5+15。初讀時,用15分鐘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再用5分鐘師生共同交流,這樣的教學效果遠遠勝于5分鐘讀書,15分鐘討論交流。要在讀懂內容上舍得下功夫:理解課文內容的途徑并非是老師的條分縷析,而是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踏踏實實地讀書、思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要在讀出感情上做適當渲染:課堂上,學生對情感體會得不到位時,教師情感充沛、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渲染,可以把學生自然地帶進課文的情感氛圍里。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小欖鎮升平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