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森
【摘要】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語文是小學教育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學生只有具備牢固的語文基礎才能為學好其他學科打下基礎。本文將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學習 興趣 方法
一、引入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四年級《小木偶的故事》時,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老師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笑”的故事:從前,有個老木匠鑿了一個小木偶,他有鼻子有眼睛,能走路會說話,真討人喜歡。可老木匠左瞧右瞧,總覺得小木偶臉上少的東西是“笑 ”,于是老木匠拿起它神奇的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臉上填了一個笑嘻嘻的表情。然后,老木匠為小木偶收拾了一個紅背包,把它送出了家門。小木偶離開家后會發生什么事呢?大家猜一猜。故事一講完,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發起了言。這樣,學生們就對《小木偶的故事》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另外,我還善于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到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使他們有了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二、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穿鑿學生樂學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最強大的動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創造學習語文的條件。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許多學生的某科學習成績與他們對老師的熱愛與否有關,當他喜歡那位老師時,他對這門功課也會更有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總是想辦法和學生做朋友,讓他們感覺和我一起討論問題、探究知識是一件快樂的事。為了在每堂課上讓學生對我這個“老朋友”都有“新感覺”,在課前,我一般都和同學們先做一個小游戲,如:我大拇指向上,同學們就坐下,我大拇指向下同學們就起立的小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由于部分同學出現了錯誤,而引起同學們陣陣笑聲,使教室里充滿了歡樂。這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又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創造了學生樂學的氛圍。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既有表現自然景色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形象美的內容,又有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這為教師利用語文教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滲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使學生“披文以入情”,從而受到感染,與之共鳴。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教師用具有的感染力語言描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以及悲慘的遭遇,使學生在對小女孩表示深切同情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興趣。
四、利用語文教學與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好動的特點。如果我們能舉辦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活動。這些活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舉辦些游園活動,演講、歌詠比賽,講故事等。這樣可促使學生重溫課文內容,鞏固了所學課文的內容。對于《花木蘭》的學習,我是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學生感到好玩,因而非常樂于參加。在學生的活動中,我也很好地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因此,提供給學生一些顯示才能的機會和場地,這樣就會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恰當地選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地把知識技能傳給學生,加快師生間知識的傳遞,優化教學過程,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多媒體具有直觀性,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的感性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首先播放了鳥的天堂視頻,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大榕樹,聽悅耳的鳥鳴,音、像融為一體,這樣,在后邊的教學過程就順利多了。
六、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實施創新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上,束縛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師的可控圈內,要敢于走出課堂、走出教室,有計劃有組織地展開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加強課外閱讀,舉辦課外故事會等,不斷拓寬學生知識的視野,要讓學生在活動中經受各方面的鍛煉總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務,只有培養起學習興趣,才能變苦學為樂學。作為當代小學教師,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改革,積極應對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的知識取得、能力發展與興趣提高和諧統一地結合起來,體驗學習的興趣。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為把孩子培養成棟梁之材多做貢獻!
小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比試競爭,所以我在任課班級堅持實行“語文學習小組競賽”活動,將學生劃分成六個“語文學習小組”,每小組設組長一人,依據學習成績不定期地輪換。把學生的讀書、寫字、作業質量、單元考試成績等都納入學習小組的競賽內容,每月一小結,每學期一總結。此舉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的成績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總應用得當,就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拓展視野、充實生活的動力。只有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于福海.小學語文教育: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8.
[2]李靈靈.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新“三步曲”[J].校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6.
[3]喬曉燕.語文教學的創新思考[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4]【小學語文教學參考】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