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ul Demir
摘 要:近年來,80后男女單身族尤其是廣大城市白領們,熱衷于各類相親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此而產生的相親角、萬人相親會、相親類電視節目、相親旅游產品等等,一時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城市白領相親熱現象的出現和流行,其主觀原因包括擇偶標準和需求動機不足,客觀原因包括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和作為影響個體行為的社會性。從目前的相親運動中,可以窺見現代青年婚戀觀和擇偶觀的變遷。但當今許多相親活動或電視相親節目卻泛濫著拜金主義、喜樂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對節目的受眾尤其使青少年的人生價值產生了不良影響,且在其玫瑰色面紗的背后,使真金白銀的“相親經濟”。
關鍵詞:相親熱;婚戀觀;社會影響
相親,古已有之。所謂相親,就是在媒人或介紹人的牽線搭橋之下,已有意聯姻的男女雙方的約會和見面。相親曾經作為一種很重要的傳統民俗現象而存在,是中國傳統婚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們思想得到解放,對自由戀愛的推崇逐漸使“相親”這一古樸的婚戀形式被人們淡忘,成為過時和守舊的象征了[1]。可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剩男剩女”的出現,相親又悄然盛行于80后這一代愛追求新奇、刺激、浪漫的年輕人中間[2]。而城市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白領們已加入并逐漸成為了這個相親運動的主力軍。
2010年3月江蘇衛視的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一推出便受到追捧,之后更是創下收視奇跡,形成了足夠的眼球效應。之后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安徽衛視的《緣來是你》、浙江衛視的《為愛向前沖》一并形成熱播局面,舉國“圍觀”“剩男剩女”相親的娛樂盛會到處上演。而各種城市的“相親角”和“萬人相親會”也屢見不鮮,如上海某公園一角自發組織并形成了以父母擺攤掛牌的方式,幫助子女尋找結婚對象的一個免費平臺;南京白馬公園內每月末定期舉行“萬人相親會”,據報道已經促成近萬人走進了婚姻殿堂。而各種婚戀交友網站更是方興未艾,如世紀佳緣、珍愛網、百合網等均是頗具影響力的,其中“世紀佳緣”網站自2003年誕生以來,每年以5萬新注冊會員的增長速度,到2010年共計注冊會員已超過50萬[2]。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同類網站也層出不窮,如“嫁我網”“愛情公寓”“緣分空間”“ 江南情緣”等。總之,隨著“剩男剩女”的出現和各種媒介的助推,將人們拉入了一個“新相親時代”。
如此突出的現象背后,其產生原因必然有著深刻的社會學意涵,而其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心態甚至社會結構的轉變,以及產生的對社會各界的影響均值得我們探討和深思。
當前相親熱產生的原因
對相親熱產生的原因,其實可以歸之為“剩男剩女”大批量產生的原因,正是現今為數眾多的都市“剩人”們的出現才迫使早已作古的“相親”傳統重新流行。現今研究中,對目前相親熱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均指向伴隨現代化和城市化而產生的城市性和大都市精神,因為它們導致了男女青年尤其是白領一族固定的工作環境和狹小的交際空間,從而限制了達到適婚年齡白領的婚戀機會。
由城市性引發的后果之一便是都市“剩女”與“剩男”的流行。他還指出,中國“剩人社會”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競爭加劇而導致的平均學歷提升和工作年齡推遲,以及因為推遲的工作年齡所帶來的心理變化,和都市白領必須承受的城市高房價、高工作負荷、高生活成本的壓力。陳蘭芬則從現實的角度對80后女單身族“相親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主要有:迫于父母及社會輿論的壓力;剩女現象引起的危機感使有些女性想靠嫁個富男人或好男人而回避就業壓力;為了不錯過最佳生育年齡而投入相親活動[3]。費潔(2010)指出,電視相親在相親成功情況下的搜尋成本和相親失敗情況的沉沒成本均小于傳統的相親模式。參與者通過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擇偶需求,大大提高了相親的效率,通過電視節目的播出,部分觀眾可能會成為參與者的潛在相親對象[4]。
另外,從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上分析城市白領想親熱現象的出現和流行,主觀原因包括擇偶標準高和需求動機不足;客觀原因則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和作為影響個體行為的社會性。其中,城市性指科層制的現代公司機構中數量龐大的白領階層的存在;城市居民首屬交往被次屬交往所代替;城市居民生活成本高,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代價高。社會性指由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導致的婚姻結合方式的轉變。
從相親熱看婚戀觀的變遷
從目前相親運動中,我們得以一窺現代青年婚戀觀和擇偶觀的變遷。最典型的如江蘇衛視《非誠勿擾》中某女嘉賓的“寧可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車上笑”就曾引來輿論一片嘩然。現代高生存壓力面前,青年們對物質保障的重視程度增加是婚戀觀的一個重要轉變。而80后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其婚戀觀也有獨特的理念。
王芳(2011)根據《非誠勿擾》中344位男嘉賓的自我條件描述和擇偶標準進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在男性對自身條件的描述中,除了年齡、職業、地區這三個基本條件外,提及頻數較多的依次為性格脾氣、興趣愛好、經濟條件、學歷、能力才干,即偏重擇偶條件中的精神因素和經濟因素;在男性對配偶的要求中,男性提及頻數較多的依次是脾氣、雙方的相容互補、相貌、思想品德、身材。王志華指出,當前電視相親節目中,女嘉賓大多不僅占有數量上的優勢,而且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利,似乎預示著平等甚或女性當道的性別關系圖譜就此建立。而最終決定權的男性歸屬、女性言語中表現出的對男性的依附、非常規形象女性相親的低成功率卻說明這依然是一個“男權當道”的社會[5]。楊文軍(2012)指出,相親過程中戀愛對象角色和位置的轉換,都是對傳統婚姻戀愛觀及其方式的一種顛覆。相親節目中男人一直處于被審視的位置,且相親能否成功完全取決于女生是否同意和“亮燈”,這與傳統意義上的男女相親和嫁娶方式已經相去甚遠,森嚴的男權徹底被顛覆,男人開始出于被挑選的位置[6]。王青(2011)指出變化的不僅是婚戀觀、家庭觀、幸福觀,更有價值觀、人生觀。反映了當今人們面對富二代、啃老族、拜金女、炫耀男的時候,表現出心生羨慕的社會癥候以及普遍的社會心理焦慮[7]。
相親熱的社會影響
一個已經被公認且受到普遍關注的社會現象,它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這里僅就相親熱——以相親類電視節目為主——對青少年及大學生價值觀和婚戀觀的影響;以及它產生的“相親經濟”效應兩個典型的方面進行梳理。
高歡(2010)指出,電視相親節目一夜走紅,有其自身的原因,然而這些以收視率為至高追求的相親節目,卻泛濫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從而對節目的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價值觀產生了不良影響。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相親類電視節目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傳播社會主流人生價值觀;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電視相親節目的監管;形成對青少年人生價值觀教育合力。
裴文彬(2006)通過對南京、杭州、上海等長三角大城市盛行的相親會的研究分析指出,在讓人眼花繚亂的相親活動層出不窮時,其玫瑰色面紗的背后,是真金白銀的“相親經濟”。并以上海世紀公園的大型相親會為例,指出除了門票收益,主辦方還設計了各種游戲黃浦江輪渡、幸福摩天輪等內容,收費甚至在百元以上。而南京萬人相親服務中心則同其他景點合作安排相親活動,如在周莊舉辦的“水鄉尋夢千人攜手相親游”,全部費用包括周莊門票和來回車費盡管只有99元,但在這十分龐大的規模效應下,主辦方還是賺了不少。另外和酒業集團、酒店等都有過贊助或合同,而回報亦是“相當豐厚”的。他還援引相關專家觀點指出:“相親經濟”有可能形成規模不小的產業,能帶動餐飲、娛樂等一系列產業。據估算,僅長三角地區的相親市場,每年可開發的商機就高達數10億人民幣[8]。
舉辦相親會帶來的高額經濟效益。首先,媒體通過獲取商家的高額贊助得到直接的收益,而回報是給商家提供冠名權、廣告策劃和宣傳。其次,通過向參與者收取會費也能獲得十分可觀的利潤。同時,媒體可以增加收視率,擴大品牌效應,從而可吸引更多的商家投放廣告,并為下一次的相親會招攬觀眾。
現在以90后為主的大學生大多還沒一個正確成熟的戀愛觀,而電視相親節目對大學生戀愛觀卻有著不當的引導,且與傳統價值觀相沖突。從節目整體內容上看,它向大眾展示和傳播的是一種很現實的交友戀愛觀念,現代人的婚戀觀已經從“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移到了更現實的社會中來。而相親節目大多不超過30分鐘的相親過程,則明顯體現了現代“快餐式”的婚戀形式,這是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產物,且與近幾年來持續上升的離婚率有很大關系。
參考文獻:
[1]孫沛東.“白發相親”——上海相親角的擇偶行為分析[J].南方人口,2012,(02):30-36.
[2]胡小武.城市性:都市“剩人社會”與新相親時代的來臨[J].中國青年研究,2010,(09):26-29.
[3]羅琪,徐曉軍.論青年白領相親過程中的“弱關系”假設及其實質[J].青年探索,2010,(01):63-68.
[4]費潔,諸葛安然.關于電視相親的經濟學分析[J].現代商業,2011,(23):275-276.
[5]王芳,榮巖.從電視相親節目看男性擇偶——以江蘇衛視《非誠勿擾》344位男嘉賓為例[J].青年研究,2011(02):31-40.
[6]楊文軍.論電視相親行為對傳統婚戀觀及方式的沖擊和顛覆-以《非誠勿擾》為例[J].電影評介,2012,(03):77-79.
[7]王青.情感超市與媒介霸權:對電視相親類節目的反思[J].中國電視,2011,(07):21-25.
[8]裴文彬,姚玉潔,張道生.涌動在長三角的相親經濟[J].記者觀察(上半月),2006,(08):16-17.
作者簡介:
Betul Demir,土耳其人,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