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潔
一個團結協作、經驗豐富的編寫團隊,可讓教材的編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原來的一級學科“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一分為二,即分為“臨床醫學”和“醫學技術類”,原歸屬于“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的二級學科,根據專業發展現狀與人才培養需求,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與劃分。例如,原有的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歸屬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統一調整為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歸屬新單獨設立的醫學技術類,授予理學學士學位);五年制醫學影像專業(歸屬新臨床醫學,授予醫學學士學位)則基本維持不變,同時增設新的四年制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歸屬新單獨設立的醫學技術類,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在該目錄中,醫學技術類下共設有七個二級學科。為了更好地指導新專業的發展與規范教學,教育部還特別成立了“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醫學技術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并委托該指導委員會編寫用于指導院校辦學的教育標準。對各新開設的醫學技術類學科而言,市場上基本還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教材。因此,組織編寫教材的任務迫在眉睫。然而,學制與學位的轉變,導致學科的內涵發生了根本轉變,傳統的教材編寫模式很難適應新的需求,這就要求教材編寫必須有所創新。現以筆者所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組織編寫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教材為例,探索醫學技術類專業教材“五改四”的創新編寫,并希冀由此初步總結出適于醫技類教材編寫的模式,供其他醫技類專業借鑒參考。
一、緊扣培養目標,突出專業特色
為適應新一輪教育改革、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品德高尚、基礎扎實、技能熟練、素質全面的應用型醫學檢驗專門人才。因此,針對新的培養目標,教材的編寫充分借鑒了國內外精品教材按檢測項目、檢測技術為主線的編寫模式,充分體現本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不遺漏重要知識點的基礎上,擯棄既往教材編寫中求多求全的痼疾,突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科特色。同時,通過創新編寫模式與優化內容編排,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調整教材體系,順應學科發展
學制的壓縮,必然導致學時的相應減少;學科內涵和培養目標的改變,也必然引起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相應轉變。為了適應上述變化,已有教材的品種、字數、內容等均需要進行相應調整。其中,比較顯著的改變是對臨床醫學相關課程的設置和教材體系的調整。之前,院校培養的檢驗醫師需要具備相應的臨床醫學診斷知識,因此,需要開設相應的診斷學以及內、外、婦、兒科等臨床重點學科課程。為此,院校選用的教材一般為適用于臨床醫學專業的教材,并由臨床醫學專業教師授課,其教學方法與臨床醫學專業類似,要求學生主要掌握各種疾病中與實驗室診斷相關的知識點。“五改四”以后,以培養檢驗技師為目標,學生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則側重于協助解決臨床問題的技術方法。為了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臨床醫學相關知識,就需要將各學科知識提綱挈領、融會貫通于一門“臨床醫學概要”課程內,并由醫學檢驗專業教師講授。其教材編寫和課堂講授的重點,也從單純臨床診斷專業知識向運用檢驗技術手段解決臨床問題轉變。
三、重組編寫團隊,樹立精品意識
一個團結協作、經驗豐富的編寫團隊,可讓教材的編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在遴選主編和編委時,出版社聯合教育部醫學技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檢驗專業校際協作理事會,在全國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成立了本專業教學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從全國七八十所申報的院校中,共同協商擬定教材的主編與副主編,并進一步明確組建編委團隊的原則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保證主編的權威性、副主編的代表性與編委的廣泛性。此外,對技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既需要學校教師的理論講授,又需要臨床一線專家的實踐經驗指導。因此,本套教材在編寫隊伍的組建上,不但從全國各高校遴選具有長期從事醫學檢驗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同時還注意吸收附屬醫院檢驗科中既有教學資質又有實踐經驗的臨床專家參與編寫,在確保教材理論概念清晰的同時,使內容更加貼近臨床檢驗實踐。
四、完善配套教材,拓展數字出版
新一輪教材的頂層設計,最大限度地順應了新一輪本科教育與職業化教育的改革理念,強調崗位勝任能力,加強實驗、實踐、實習類課程的權重,逐步開設和完善網絡教學資源,促進院校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目標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終身學習能力以及良好的溝通與協作意識。為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多樣化優勢,實現教材品種立體化、富媒體化建設,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紙媒與數字化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學與考試相融合的目的,本輪理論教材配置了以下三種功能的配套教材。
1.網絡增值服務
運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輔助教學,通過課件、圖片、視頻、動畫、知識鏈接、拓展閱讀、課后練習等,碎片化深度精確剖析知識點,使枯燥的書本概念形象化、立體化。例如,《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一書內容比較抽象,主編通過制作相應富媒體化的網絡增值服務內容,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抽象的理論知識。
2.實驗指導
實驗課在醫技類專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這門課程的實驗課學時與理學課學時基本相等。本次實驗教材在編寫上還特別注意兩點:第一,在編寫過程中,保持實驗教材的理論體系、名詞術語、計量單位等與理論教材完全一致。同時為了控制字數,將內容進行嚴格區分,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重復。第二,在實驗教材中著力加重綜合性實驗、自主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的比重,并單獨成章,使其既可以作為學生接觸臨床實際應用的窗口,又可以指導授課教師創新實驗課教學。
3.學習指導與習題集
在學習指導部分,增加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解析,與理論教材相輔相成,使學生快速掌握重點知識,便于復習考試。在習題集部分,設置四大題型模塊,融合了院校考試與執業資格考試、職稱考試的題型與特點,起到規范院校考試的形式、方向、難易程度的作用,并且對人才培養的規范化、標準化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五、加強模塊設計,契合技術特性
技術類專業培養目標明確、職業化教育比重高,這就要求教材必須突出技術屬性,采用更加職業化的編寫模式。因此,本套教材充分篩選出職業化教育教材使用中師生反映良好的編寫模塊,并對各類模塊在編寫要求、特色、分布與排版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既做到整套教材寫作風格協調統一,又做到各有偏重、各具特色,并通過實踐指導中的自主創新性試驗、學習指導與習題集中的重點解析等,將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教材一改以往單純追求節約成本、版式設計較為呆板的套路,通過大開本配合頁邊空白便于記錄隨堂筆記,標題、專業詞匯與圖表雙色排版增強視覺和記憶效果等創新手法,提高學習效率、提升閱讀體驗。在用紙和用色方面,突破傳統教材膠版紙黑白印刷的束縛,根據內容需要靈活使用克重較高的膠版紙雙色或彩色印刷,對形態學與顏色分辨率要求較高的品種還采用了輕涂紙彩色印刷。其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在控制成本與定價的同時,讓形式服務于內容,最終達到契合技術特性,使教材回歸服務培養目標的終極使命。
綜上,本套教材通過創新編寫模式,最大程度服務院校教育,充分貫徹與契合本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與課程標準,強化科學思維與工作能力的雙重培養。筆者希望通過實踐與探索,摸索和總結出一套較為系統、實用的醫技類教材創新編寫模式。教材出版后,將全面收集各地區、各層次院校的反饋意見,用以指導新一輪的教材修訂,以及其他醫技類教材的編寫,由此,力爭使教材的創新編寫模式符合時代要求和用人需求,踐行醫學專業出版社教材編輯的職業責任。
(作者單位: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