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茂盛 趙文娟
[摘要]按照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教育部要求,國內100多家大學出版社,除了少數幾家,基本完成了出版改制工作。改制工作已完成,但改制后大學出版社如何持續發展,是擺在各大學出版社面前的新課題。目前,國內大學出版社大都屬于中小型出版社,與地方出版社相比,在人力財力方面均不具備明顯優勢。筆者認為,在此情況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應堅持發展特色,發揮母體高校優勢,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大學出版夢”。
[關鍵詞]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改制;專業化;發展
[作者單位] 秦茂盛,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趙文娟,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3年國家正式啟動新聞出版業體制改革工作,將第一批17家出版社列為改制試點后,全國出版業改制工作正式拉開帷幕。2010年底,全國500多家出版社大部分完成改制工作。目前,我國共有大學出版社110家,除了軍隊、農林類和民族類出版社,其他均已完成體制改革工作。這些大學出版社從規模上來看,80%以上屬于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然而,大學出版社雖然已完成改制工作,但多數變化不是很明顯,并未像一些地方出版集團一樣得到跨越式發展。因此,我們亟待研究現階段大多數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索一條真正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發展之路。
一、我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現狀
1.大學出版社的歷史使命和出版方向
教育部2002年頒發的《高等學校出版社管理辦法》規定,“高等學校出版社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結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出版高等學校教學需要的教材、教學參考書、教學工具書及其他教學用書,推動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和學科建設。高等學校出版社的重要任務是出版學術著作。高等學校出版社應出版反映不同學派、學術觀點和風格的學術著作,推動學術水平和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該規定明確了大學出版社“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宗旨,也就是大學出版社的首要任務是創造社會效益,服務于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2015年2月,教育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更是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見》。該文件進一步指出,高校出版工作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鼓勵高校出版走特色發展道路。
2.大學出版社對自身實力的理性評估
第一,人力和物力資源有限。我國的大學出版社大都成立時間不久,普遍在30年左右;出版社規模不大,人員均在100人左右;多數沒有自有資產或資產為學校所有,財力有限,年銷售碼洋在1億元左右。可見,大學出版社在人力和財力方面與國內大的出版集團或地方出版社根本無法相提并論。同時,由于大學出版社財務負責人均由高校派駐,因此財務在一定程度上受學校的管理和制約,這樣一來投資風險較高的項目想要立項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高風險往往意味著高回報,故高校對大學出版社的發展有一定束縛性。另外,大學出版社改制后屬于母體高校的全資公司,其董事會成員一般都由學校有關部門負責人擔任,出版社的大型項目決策必須經過董事會同意。一般情況下學校不允許投資大型的非出版項目,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
第二,專業方向與母體高校密切相關。大學出版社的業務范圍基本上都是以大學教材和學術專著為主,除了師范類大學出版社基于自身優勢出版了一批中小學教輔類圖書,其他大量的中小學原創教材和大學教材均被出版集團或地方出版社所壟斷。大學出版社的專業方向大多結合母體優勢,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出版人文社科、經管類教材和學術專著為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以出版電子通信類教材和學術專著為主;天津大學出版社以出版建筑類教材和學術專著為主;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以出版能源類圖書為主等。這些特色方向往往正是大學出版社的優勢所在。
第三, 歷史格局決定其市場認可度。圖書同其他商品一樣,需要時間形成品牌市場。大部分大學出版社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通過對母體高校優勢的充分利用,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出版方向,得到了一定的市場認可。比如,復旦大學出版社的經管類教材和學術專著、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的對外漢語教學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的計算機類教材、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的交通類教材等都具有較高的市場認可度。當然,也有一些大學出版社曾嘗試做自己不熟悉的專業方向,但大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規模不大,無法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與在這個專業方向上資深的出版社相抗衡。因此,筆者認為在目前的發展形勢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不必過分追求大而全,而應立足自我,找準方向,堅持走專業化出版之路。
二、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發展之路
1.深化自身出版體制改革
2009年8月15日,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上明確提出“打造航母,淘汰小舢板”。他提出新聞出版改革要實現“三個一批”的改革目標:一要“做強做大一批”,重點培育六七家資產超過百億、銷售超過百億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新聞出版企業,組成國家的主力“艦隊”;二要“整合重組一批”,形成一批導向正確、機制靈活、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競爭力強的新聞出版企業集團和專業性新聞出版企業集團;三要“停辦退出一批”。可見,改制的目的是打破舊的出版格局,形成新的出版格局,并不是一概而論。大學出版社正確評估自身實力,顯然不屬于“做強做大一批”,更不愿淪為“停辦退出一批”,因此只有深化改制“整合重組”,努力發展為“專業性出版企業”。改制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出版社都要轉型,關鍵是產業或產品要升級。大學出版社成立的宗旨是“為教學科研服務”。大學出版社要抓住改制的新契機,全面深化自身體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活力,同時充分發揮母體學校和強勢專業的優勢,走出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
2.歐美大學出版社發展的成功經驗
西方國家的出版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過同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成功的經驗。美國的大學出版社大都隸屬于學校圖書館,是大學的輔助性科研機構,以學術出版為主,也就是傳播優秀學術文化。學校成立董事會,決定出版社的選題。正因為堅持學術出版,美國的大學出版社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出版了一批優秀的學術專著,宣傳了大學的科研成果,提升了大學的學術地位。歐洲的大學出版社也定位為學術出版,走專業發展之路。除劍橋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因其語言類圖書而受眾面廣外,其他大學出版社基本上屬于學校的附屬科研機構,結合母體學校特色,為學校出版學術專著,也就是傳承和發揚優秀學術文化。在西方國家,大學出版社被普遍視為現代研究型大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讓商業出版社來承擔成本很高但市場很小、專業性很強的學術圖書出版是不可能的。大學出版社的發展定位和宗旨是出版有關最前沿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的圖書、期刊和電子媒體,并通過這些出版活動,擴大人類對歷史、科學、文學、社會、藝術和文化等的共同理解,從而服務社會。大學出版社的價值在于三個方面:大學出版社與社會、大學出版社與學術、大學社區中的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即出版既具有學術思想又具有創新價值的高水平作品,其讀者對象為高校師生及研究領域少量的專業人士。這就意味著歐美大學出版社走的大多是小而專的特色發展道路。
3.堅持走專業化特色發展之路
我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優勢就是專業化和特色出版。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應做到小而精,集中優勢發展特色專業和學術出版,積極實現出版內容的數字同步化,最終達到全媒體出版。中小型大學出版社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圖書出版的專業方向較多,但不一定都要做。專業化使得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更容易集中精力做好一兩個方向。一些專業性很強,但具有學科優勢的出版社,可以選擇與學校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教材和學術專著。雖然專業性很強的圖書受眾面窄,市場經濟效益不好,但卻有利于學校學科建設,有利于宣傳學校的教學與科研成果,學校會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一定的政策性傾斜,母體學校的優勢可充分利用。近年來,國家也加大了資助力度,資助出版一些“記錄歷史、積累文化,服務當代、傳播文明,著力打造對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作用的國家級重大出版項目,為民族文化寶庫增加當代珍品,為子孫后代留下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一些精品圖書,多年來由于經費問題一直未能出版,由于國家資助,得以問世。例如,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自2004年起,就與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院聯合,共同打造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教材,目前已出版了70多種,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4.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專業認可度
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出版內容更為專業化,資源集中性強,容易整合或數字化,可形成特色鮮明的數字化產品。例如,天津大學出版社的建筑類出版物、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的對外漢語教育類出版物、師范類出版社的中小學教學資源等,正在形成產業鏈,有望向其他領域延伸,實現跨行業重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再如,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可以在某一專業方向上做精、做深,門類齊全、品種繁多、資源豐富,便于讀者選用,實現出版社產品的全面升級。集中精力發展專業特色圖書,可讓大學出版社樹立出版品牌,打造精品圖書,占據專業圖書市場,牢牢抓住一部分讀者。
5.建立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大學出版社要建立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人才越專業,越熟悉專業領域市場,越有可能擁有專業的作者資源,越能策劃和出版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好選題、好圖書。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雖小但專,充分發揮母校和本社人才專業優勢,專做通信類教材,得到行業認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雖地處經濟不發達地區,但靠專業化的人才優勢,策劃和出版了一大批高品質的人文社科類專業圖書,得到了業界的一致認可。有了人才和好的專業方向,還要有好的運行機制。中小型大學出版社人員大都在100人左右,社領導數量不多,內部機構不會很龐雜,經常一個部門負責多個事項。在此情況下,社領導應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形成良好的決策機制。同時,出版社應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如制定良好的選題產生機制,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體系,公開、公正的職工獎懲制度,嚴格的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等。
綜上所述,我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在當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應堅持走專業化出版道路,抓住母校特色專業方向,集中有限資源發展優勢專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這樣才能在日新月異的出版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1]汪江. 作為學術輔助機構的美國大學出版社[J]. 大學出版,2007(2):50-52.
[2]吳培華,唯專業 不止步 ——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生存之道[J]. 出版廣角,2012(05).
[3]孫浩. 我國高校出版社發展戰略研究[J]. 大陸橋,2008(11):79-80.
[4]張勇,韓開. 新時期中小型高校出版社產業化經營新思路[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