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學院,后進入上海電視臺工作。2011年進入燦星制作,現任燦星總裁。在上海電視臺曾參與制作《流金歲月》,并于2002年推出選秀節目《東方新人》。之后相繼擔任2007年《加油!好男兒》第二季總導演、2010-2013年《中國達人秀》一至四季總導演、2012-2014年《中國好聲音》一至三季總導演,2014-2015年《中國好歌曲》第一、二季監制,2014-2015年《出彩中國人》第一、二季總制作人,以及2014年《來吧!灰姑娘》第一季監制。
在一次關于《中國好歌曲》的研討會上,記者曾問劉歡,“你對燦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劉歡回答,“用使命做節目。”這句話正是金磊的一句名言。何為使命?時隔月余,他向記者說出了答案,“所謂的使命就是每個中國人要感到生活在這個國家自豪,同時還要去尋找自己——我們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群人,我們該為這個國家做些什么。”
忙碌的2014
接受采訪的前一天晚上,金磊說自己累得昏睡過去,因為要同時修改兩檔重要節目的播出帶——央視一套第二季《出彩中國人》的首秀、央視六套第一季《來吧!灰姑娘》的總決賽。這兩檔節目將在第二天(3月1日)的黃金檔一同亮相。
金磊的口頭禪是“對節目的每一秒負責”。在很多人眼中,他對于節目的要求已經不是“精益求精”,而是近乎“變態”的“苛刻”。“在央視和浙江衛視這樣的大平臺播出,從8歲的小孩到80歲的老人,有幾億人收看你的節目,因此你要對播出去的每一秒鏡頭負責。當你知道還能做得更好、更美的時候永遠不能放棄。這是我們團隊必須做到的。”作為一個極度完美主義者,金磊總是最后一個交上播出帶,有時節目已經正式開播,他仍然在修改結尾。
2014年是金磊異常忙碌的一年。這一年,他操盤制作了四檔選秀節目——《中國好歌曲》第一季、《出彩中國人》第一季、《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和《來吧!灰姑娘》第一季。在這四檔節目中,金磊擔任的職務分別是監制、總制作人、總導演和監制。作為監制,金磊需要把控節目的大方向,制定整體方針;作為總制作人,除了大方向的把控,他在選手選拔、節目設計等方面也要時時過問;作為導演則要事無巨細親力親為。
雖然節目的檔期不同,金磊參與程度也有深有淺,但一年內操盤四檔節目對他來說無疑也是巨大挑戰。
第三季《中國好聲音》遇到的最大困難有二:一是歌曲選擇上要有所突破;二是選手選拔上要推陳出新。“‘好聲音第一季有張瑋、吳莫愁,第二季我不可能再去找一個新的吳莫愁和一個新的張瑋,第三季也不可能再去找新的姚貝娜、畢夏。我不可能去重復自己,所以瓶頸就是要突破,就是必須要更出色。”為此導演組遠赴世界各地,包括澳洲、歐洲、美洲、日韓等地尋找選手。
至于選曲上的突破,金磊團隊的創意是“回歸經典”,“用經典去尋找中國人的集體性格”。第三季“好聲音”推出了很多重新改編的經典老歌。當金磊在出租車上、在街頭巷尾聽到這些經由“好聲音”重新傳唱的老歌時,他欣慰地笑了。
作為《中國好聲音》的姐妹篇,《中國好歌曲》的節目內容雖然受到諸多認可,但也有人質疑兩檔節目的模式太過相似。為此,燦星制作在第二季中專門加入了“24小時極限創作”的環節。《來吧!灰姑娘》與同類節目相比也更聚焦女性選手,突出選手的蛻變過程。對于《出彩中國人》,金磊團隊則選擇了“用做新聞節目的嚴謹和做民生節目的態度”來制作這檔技能選秀節目,突出并提煉訪談環節,“反映當下鮮活的個體特征”,而這同樣也是出于金磊常常強調的“使命”。
做好“人性的搬運工”
金磊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學院國際新聞專業,他說這個看似跟選秀節目毫不沾邊的專業卻給其職業生涯帶來了莫大幫助。“新聞關注的是當下發生的事情,它會用5個W和一個H(When、Where、Who、What、Why、How)去解讀這個世界,去解讀當下不同群體中每個個體的表達。”
在上海電視臺,金磊先后參與了《東方新人》、第二季《加油!好男兒》的制作,期間深入研究了湖南衛視“超女”“快男”的節目模式。2010年,他開始擔任《中國達人秀》的總導演,真正系統地學習了國外真人秀的創作理念。到了2012年的《中國好聲音》,金磊進一步將所學的理念與音樂元素相結合,一舉獲得了業內外矚目。
在金磊看來,當下做節目關鍵是要“一切圍繞著真實的人性”,“最真誠地去表達人性,表達在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生活的人們內心的渴望,鮮活、積極和多元的個性。”金磊將“達人秀”的這種特質總結為“Personal glory”——個人榮譽。他慢慢意識到,做電視其實不需要太多的花哨技巧,做好“人性的搬運工”就行。
2014年,金磊將這一理念延續到了《出彩中國人》當中。這是燦星聯合央視一套推出的一檔勵志真人秀,節目在全國各行業尋找擁有一技之長的個人。“《出彩中國人》強調的是‘出彩,叫Amazing Chinese,不像‘達人秀是突出個人才華,它強調的是中國人對所熱愛事物的堅持,強調的是一種集體性格。”
《中國好歌曲》的“使命”則更加具體,即鼓勵原創。“中國的流行音樂幾十年走到了現在這樣一個沼澤泥潭,就是因為市場混亂對制作人的打擊。我們在原創方面與歐美相比非常貧瘠,所以一定要把優秀的人推出來,即便不是很多,但如果不給他們舞臺,也許連這一點星星之火都會泯滅了。”正因如此,即使頂著“收視不高”的壓力,金磊及其團隊依然努力堅持。這也最終收到了回報,《中國好歌曲》不僅贏得了口碑,也獲得了很多贊助商的青睞。“不少人對它的喜愛程度甚至超過《中國好聲音》”,金磊說,“如果《中國好聲音》是一檔可以做10年的節目,那么《中國好歌曲》則可以做100年。”
金磊的同事、燦星制作節目研發總監徐帆對他的評價是“中西合璧”。由于從小學習繪畫和書法,又有國際新聞的專業背景,金磊既有濃郁的中國文化底蘊,又通曉西方文化之道。這兩點恰恰能幫助他將西方的節目模式和中國的民生國情相結合,真正實現“中西合璧”。
金磊對此并不完全認同,他說自己骨子里仍是一個“非常中國”的人。對于西方文化,他雖然欣賞,但不會頂禮膜拜,“我自信東方文化的強大,因此在接觸西方節目模式時會更加從容,會有自己冷靜的思考,也會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因此,很多由金磊操盤的電視節目,雖然模式來自西方,但“一樁一格都是中國的”。金磊的同事也經常看到他穿著一雙老布鞋出現在節目錄制現場,一邊讀著魯迅、《新青年》,一邊做“達人秀”“好聲音”。盡管如此,可金磊依然覺得自己“太淺薄”,“很多時候,我知道自己要表達的是什么,但卻始終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太無力,這就是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積累還不夠。”金磊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中國能夠早日輸出優秀原創節目模式,“源頭上得有我們中國自己的一批人,這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