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筑在商業化的過程當中面臨最大的挑戰,還是成本的考量。
游文人中達電通董事總經理
綠建筑在商業化的過程當中面臨最大的挑戰,其實還是成本的考量。從商業的交易情況來看,如果最終的業主買家沒有很遠大的目標和想法的話,就無法理解綠建筑可以幫他帶來的長期效益,這種案子是不會成功的。一般建筑的集成方案需要100元,綠建筑的系統集成方案則需要120元,買家就會問你一個問題,一模一樣的東西為什么會相差20元?
在剛開始的時候,對于一般的消費群眾來講,短期投資看起來確實會比較高,而用中期做判斷和分析,就會發現你的投資比一般住宅的投資來得更加劃算,因為他能夠節省下來的成本和產生的效益都非常的劃算。
打一個比方,假設今天外面的溫度是30攝氏度,一座綠建筑的室內溫度大概就是28攝氏度,這個溫度對人體來講是很舒適的,不會感覺到非常熱,當外面的溫度升到30攝氏度以上的時候、室內溫度達到29、30攝氏度左右時才需要開空調。而一般的住宅載體,當外面溫度是30攝氏度時,里面由于是密閉空間,空氣循環效果不好,可能會達到32攝氏度,同理,當外面是26攝氏度的時候里面已經是28攝氏度,這個時候就需要開空調,所以綠建筑在能耗使用方面就可以節省很多,在電費方面也能節省很多,對于環境就有持續的貢獻。
我們對綠建筑施工初期的投資成本相對比較高,但如果長期來看,成本就會比較低。我們的消費者、民眾,一定是需要教育的,尤其是這樣的觀念跟這樣的意識,在國內還算是剛開始的階段,這不僅是政府需要出很大的力氣來教育國內的民眾,也需要企業本身出力。這是政府和企業一起努力來做的事情,過去政府在大力宣傳節能減排、綠建筑,但是很少看到一家企業跳出來做這件事情,而我們今天不管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都愿意來做這件事情。不僅是在自己的工廠、辦公樓這樣做,包括我們捐贈的學校都愿意這樣做。
根據我的個人觀察和了解,中國臺灣的民眾對節能減排這件事情非常放在心上,有80%民眾是放在心里面的。以綠建筑來講,中國臺灣在這幾年一直不斷推動環保表彰綠建筑。在過去幾年,新的建筑載體推出來的時候,都是朝著綠建筑的指標在推進當中。而內地這幾年綠建筑的意識也開始抬頭,在政府的鼓勵之下,各大城市或多或少都會看到綠建筑的身影,但是還沒有那么普及。
通常來說,有需求、有供應這兩件事要結合起來,有需求沒有供應,這件事就成不了,有供應沒有需求也成不了,所以這一定要是一個配套。所以我覺得,政府要把需求開出來,讓所有的建筑業者、地產業者知道我們現在要建造綠建筑,知道綠建筑是好的,地產業開始建造綠建筑,這樣整個配套就開始成型了,才會走到比較好的方面去。這還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尤其是對公眾的教育,讓公眾了解到綠建筑對于整個環境保護、對未來生活以及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