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
4月28日,當騰訊宣布要在全國打造全要素50萬平米“眾創空間”時,不知那些近幾年才跟風上馬,目前還在虧損運營的“新型孵化器”、“聯合辦公空間”等眾創空間們是否會感到“狼來了”的顫栗和生存恐懼。
應該感謝潘石屹和毛大慶,因他們的名氣和明星效應,SOHO3Q辦公場地和優客工場讓更多地產人士了解了什么是眾創空間。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宣傳,加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思路,眾多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眾創空間或者說是聯合辦公、孵化器在美國其實已經能發展多年,美國的現實告訴我們,最近五年來,無數的眾創空間在紐約建立,大多數不是倒閉就是默默無聞,只有少數幾個有強大的母公司作為后盾的眾創空間如火如荼。而在中國眾創空間也已發展多年,初級形式就是孵化器。這個行業近年來已經過一次大洗牌。可以預計,在未來兩年內,將有大量的眾創空間會死很慘。之所以這么說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
美國非常成功的wework最大的成功之處于它能聚集起有相似目標和發展愿景的公司、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一旦形成了一個穩固的社區,這個社區內部便會有取之不盡的客戶資源、合作空間和專業意見交流平臺。產生協作價值恰恰是其社區文化的精髓。然而在國內的現實是,一些聯合辦公空間只是徒有其表。即便一個敞開式空間容納了不同行業的人,有效的交流也并不常見,更不要說彼此間的跨界合作。
所以,中國眾創空間的運營管理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將自己的空間打造成一個線下社區,形成一個行業關聯,產業融合的利他、多贏的生態圈閉環,產生多元化的行業聚集疊加價值。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眾創空間只是把五花八門的公司湊在一起,那叫合租。
其次,最近在互聯網+的創業時代,流行這么一句創業名言:“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買單”。風投似乎就成了這只狗。對眾創空間中的好項目進行風險投資,靠被投企業的發展壯大獲取利潤,應該是該類孵化器的重要盈利模式。且不說眾創空間因為沒有門檻限制,很難尋找到好的項目和好的團隊,就投資本身而言,也要求對投資企業的前景有專業而準確的判斷。要知道,Wework在開業兩個月之后就靠租金實現了盈利。所有的成功都基于這一點。中國的眾創空間運營者,放棄租金盈利,期望從“豬或狗”身上獲取更多利益的思路,就好像玻璃上的蒼蠅,前途光明,就是找不到出路。
中國的創業環境其實很惡劣,許多閑置資金總會瞄準一些新興行業,大肆進入,快速獲取利益,從而破壞整個行業的發展環境。打著WeWork和“大眾創業”的金字招牌,就可以從政府手中獲取老舊廠房資源。無論是土地本身還是附屬建筑物的持有和改造翻新,成本都要比開發模式低得多。價值洼地的老舊廠房稍作設計包裝,即可實現翻倍的租金效益。即使不懂經營,也可以招來咨詢和創投機構,輸出創業輔導、投融資服務。
這就給那些真正懂得如何運營,真正為小微企業打造創業平臺的眾創空間平添了許多障礙和惡性競爭。好在當下有“輕松愉悅”的投資環境,投資人士對創業公司們都出手闊綽,不僅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團隊可以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眾多眾創空間也得到了投資人士的大力支持,甚至背后都有他們的身影。但是問題又來了:當這筆錢花完了之后,或者斗膽說一句,當共享經濟的泡沫破滅之時,眾創空間又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