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崇彥
從2011年“雙十一”的購物狂歡引爆全民對電子商務的熱潮開始,到2015年開年“互聯網+”榔頭來勢洶洶,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商業公司上市、融資,高溢價率賺足了眼球,大有將傳統商業一掃而空的架勢。面對跨界的不對稱競爭,商業中最為傳統的社區商業該何去何從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我們認為面對未來的競爭,社區商業要想做好,需要在戰略上藐視對手,在戰術上重視對手。因為,首先截至2014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27億,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但從去年上半年,隨著智能手機對功能手機的替代已經基本完成,中國網民普及率增長的拉動效果減弱,智能手機用戶已形成龐大規模,市場占有率已趨于飽和,增速呈減緩趨勢;也就是說電子商務的消費池已經完成了筑底,未來不再是新增人群的爭奪而是現有人群的挖掘。
其次,由于前期易轉化群體逐漸被納入網絡消費群體,互聯網滲透難度加大,手機上網人群中,個人收入3000元以上僅占總人數32.3%,因此中高端消費依然會在線下完成。
由此可見,雖然互聯網在未來若干年依然可以有較快的發展速度,但其必定也會進入到一個“新常態”下,傳統商業既面臨挑戰,也是改革重生的機會。如何保持不敗呢?主要抓住三大方向:
第一,鏈接化。互聯網通過跨域、跨人群的天然優勢,沖擊著實力商業,那么傳統商業需要堅定自身產品品質下,化被動為主動,擁抱互聯網,將互聯網變成其渠道資源。尤其是社區商業,其具備這天然的地理優勢,距離消費者更近。在社區商業中,消費者只需要花20%的時間,就可以滿足80%的生活需求,因此社區商業更加便捷,也更有能力通過稀釋互聯網商業的虛擬感,通過“臨近物流”成為商家的線下展示、物流配送與分發、形象宣傳空間。而這部分融合需要有綜合運營商去解決,一方面鏈接社區住戶,為住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另一方面鏈接商戶,降低商戶的渠道費用,提升消費效率;未來的管家式運營是社區商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目前國內的花樣年就是以社區運營的概念在做,將業主與商戶鏈接獲得收益,雖然也有爭議,但也證明方向值得探索。
第二,情感化。社區商業要想與互聯網商業對抗,必是基于線下優勢進行對打,互聯網用戶往往呈現的是虛擬的弱關系,社區商業未來發展方向必然是在人體五感外的第六感營造,形成一個基于情感交流與表達的強關系空間,這樣才能帶來人流、帶來消費。其實目前國內已經有大量的這樣的項目實施,效果非常好。如萬科的良渚文化村,通過村民公約建立聯系、設定標簽,利用社區商業增強彼此聯系,村民食堂、業主課堂等等。
第三,復合化。2015年地產大事之一就是萬科副總裁毛大慶離職創業中國版We work,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發展下,未來會有大量的小微企業面臨初創窘境,這就需要社會為他們提供創業的土壤和條件,社區商業在整體大規模供應的情況下,剛好能滿足小微企業的低成本、高效率、好環境的要求。未來類似于We work的業態將成為社區商業的主力店,為社區商業解決白天沒人消費,商戶經營時間短,空間利用效率底的問題,將大大促進社區商業的活力。
我們相信,通過鏈接化、情感化、復合化三大方向,社區商業市場占有率非但不會因為互聯網而減少,還會基于新時代的發展,形成互聯網+社區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