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娟
房企年報披露接近尾聲,湊完熱鬧,松口氣回頭再看,卻是另一番風景。在這個天氣陰晴不定,日子趨向緊巴的新常態下,習慣了快跑、賺快錢的房企,正在經歷這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真相藏在數字里。蘭德咨詢在一份覆蓋202家上市房企的統計中表示,去年53%的企業凈利潤已觸及10%紅線,預計今年房地產業就將成為中利行業。
不少公司凈利潤遭遇下滑。安邦集團分析數據顯示,在其統計的A股57家地產或涉地產上市公司中,29家凈利潤同比增長,剩余28家企業凈利潤均出現下滑,占到近半數。
房地產企業業績下滑,大體緣于交付物業面積減少、均價下降,以及融資成本較高蠶食利潤等,大房企總收入較高,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對利潤的侵蝕不明顯,但小公司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將直接抹平盈利。
由此可見,對大多數房企而言,告別“黃金十年”之后,將不得不面對全行業利潤下滑的窘境,而且未來盈利預期有可能繼續走低。這對于習慣賺快錢的地產大佬以及公司股東來說,或許需要時間來適應“慢走”過程。
展望2015年,在適度寬松的貨幣和信貸環境下,3 30新政的出臺,重點城市銷量還有改善的空間,但房價大幅回升的期望并不現實,2015年房企利潤收窄或將成趨勢。
在此基礎上,對于每年需要向股東交出成績單的上市房企而言,可持續性成為眼下不得不認真考量的問題。
事實是,已經有很多房企在探索多元化,有的在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探索,有的完全偏離房地產本身,跨界多種產業,還有的在國際舞臺一展身手。
但無論如何,企業的摸索都是為了尋求房地產規模發展觸頂的替代方案。真正能生存下去是需要底氣的,假設房價下降10%(不算多),有的企業可能還有10%的利潤,而有的企業可能是零或負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