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云飛渡”的2014年,為2015年的世界政治舞臺留下了十大熱點懸疑。烏克蘭危機、美國亞太再平衡等地緣政治碰撞,將繼續困擾世界;“伊斯蘭國”恐怖威脅、埃博拉疫情肆虐、國際油價波動、網絡空間的角力等,帶來的疊加效應,也給世界帶來更多不確定性。2015年,世界政治格局注定仍是不平靜的一年,世界仍將在深刻變化中加速調整。
俄與西方博弈,“冷戰”卷土重來?
“冷戰”時期是二戰后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以前蘇聯為首的華約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陣營國家利益相互沖突,全方位對峙。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關系已經具有一些冷戰特征,2015年雙方的關系走到了十字路口,進抑或退,雙方將斗智斗狠,權衡利弊。
2015年,俄羅斯仍將會在關鍵利益點上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進行堅決斗爭,但也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靈活和務實態度,以兩面手法維護國家利益。2015年,美國在保持對俄羅斯壓力時會注意“火候”,煽風點火加適度制裁是美國的“妙用”選擇。
華盛頓智庫凱托學會防務與外交問題專家泰德·卡彭特表示,說歐美俄關系已滑向第二次“冷戰”并非夸大之詞。美歐當前總體而言屬于合作關系,但匈牙利等國明顯不滿美國對俄羅斯的強硬政策,這有可能導致西方國家內部分歧增大。因此,2015年,歐盟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對俄問題上雖然會依從美國,但也會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
美國是否依然會戰略聚焦亞洲?
對奧巴馬來說,2014著實是不消停的一年。在歐洲,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折騰出一場烏克蘭危機,美俄在制裁與反制裁間頻頻“亮劍”,危機重重;在中東,美國前腳尚未拔出亂局泥潭,后腳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拖住抽身去路,幾多無奈。雪上加霜的是,奧巴馬在中期選舉遭遇滑鐵盧,共和黨大獲全勝,春風得意。這導致奧巴馬想在國內問題上,留下光輝政治遺產的難度加大,怎能不黯然神傷?加上,美國國防預算今年繼續削減,美軍不得不進行裁員。
過去三年“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踐已證明其嚴重失衡。奧巴馬政府試圖在亞洲打造一個體現美國主導地位的亞太區域安全與經濟架構,但其前期渲染軍力集結,后期力推將中國擱置在外的前途未定的TPP,整個戰略實施搖擺不定;它宣揚要與中國建伙伴關系并推區域一體化,但卻始終鼓動對歷史欠缺反思的日本強軍、修憲;其宣言戰略聚焦亞太,但戰略實際關注要么是中東和北非,要么是烏克蘭,始終被事件牽著鼻子走的美國離亞洲看似愈來愈遠。
再加上,美國自身實力的相對衰落,加劇了其實現“亞太再平衡”目標的難度。美國要在未來數年改變此失衡狀況會很難。
誰將是石油過剩的第一受害者?
法國《世界報》1月1日文章《2015年地緣政治新格局》稱,油價暴跌產生的影響已經讓人有所感覺。俄羅斯和委內瑞拉做好了陷入衰退的準備。伊朗和尼日利亞已經下調預算。阿爾及利亞動用外匯儲備。誰會最先崩潰?委內瑞拉最為脆弱,陷入危機已達一年之久。而且古巴決定與美國實現關系正常化,委內瑞拉政權就會更受孤立。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海灣國家為遏制美國頁巖氣而發動的價格戰尚未獲勝,不知它們還能撐多久。沙特阿拉伯2015年的財政赤字大概可達1000億美元。
日本在“修憲”道路上會越走越遠嗎?
日本與鄰國的外交困局很大程度上源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系列右傾化的舉動。最近,安倍晉三再次當選日本首相,也讓人們對日本能否實現轉變表示了懷疑。“修憲”是安倍一直以來的愿望,也是引發國際社會反對的一個誘因。
“如果安倍在歷史問題、領土問題及安全保障問題上無視中日之間達成的四項原則共識的精神而我行我素,中日關系不僅難有根本改善,甚至還會出現倒退。”清華大學專家劉江永劉江永說:“安倍曾表示在戰后70年要發表談話。其是否承認日本在歷史上的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給亞洲鄰國帶來巨大損害,表示反省和道歉,值得關注。”
“伊斯蘭國”能否被消滅?
“伊斯蘭國”從名不見經傳的小組織,瞬間演變為聲震全球的極端組織,始于去年6月的“壯舉”:攻占伊拉克摩蘇爾、提克里特,直逼巴格達。西方媒體驚呼,這是“9·11”本·拉登后恐怖主義新標志。與碎片化的“基地”組織不同,“伊斯蘭國”具有遠大“抱負”。它宣稱,其目標是要消除戰后中東國家邊界,建立政教合一的哈里發國家,5年內要占領西亞、北非和中亞以及南亞一些國家。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判斷,美國已經發動N輪空襲,并組建了全球反恐聯盟,但卻沒從根本上撼動“伊斯蘭國”的根基。2015年,如果國際社會繼續實行現行舉措,“很難消滅該組織”。
朝鮮半島局勢走向何方?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今年的新年獻詞中用了很大篇幅談到了半島統一問題。他表達了希望通過對話、協商、交流和接觸改善朝韓關系,實現朝韓關系的“大轉折、大變革”,緩和半島局勢的強烈愿望。他強調,朝韓“不應該再繼續為毫無意義的爭論和瑣碎的問題浪費時間和精力,而應該開辟北南關系的新歷史”。為此,金正恩提出了重啟朝韓高級會談、舉行部門對口會談的建議,甚至提出了在條件成熟時舉行首腦會談的設想。這是金正恩執政3年來最具體、最詳盡的談論半島統一問題。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暗示朝鮮今年將把改善朝韓關系作為一個政策重點。韓國當天對金正恩有關半島問題的講話作出了積極回應。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浩榮認為,朝韓雙方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都表達了對話、緩和的愿望。開局確實不錯。但良好的開局能否持續下去并獲得相應的成效,尤其是能否舉行時隔長達8年之久的朝韓首腦會談,則有待時間的檢驗,前景尚不明朗。
中國“一帶一路”如何從頂層設計走向落實?
“一帶一路”不僅是新形勢下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布局,也是加快推進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對世界經濟產生積極深遠影響力,沿歷史足跡與周邊國家延續幾千年友好交往、互利共贏的重要宣示。
2014年是布局年,“一帶一路”戰略開始互聯互通,已獲得周邊50多個國家的支持;2015年將是落實年,“一帶一路”戰略將從頂層設計和規劃走向逐步落實,藍圖將徐徐展開,為實體經濟注入新活力,拉動內需,擴大對外投資……
伊朗核問題能否解決?
自2014年2月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德國開始全面解決這一問題的談判以來,談判已舉行6輪并取得不小成果,解決了大部分分歧。眼下,伊朗同6國達成全面協議面臨兩大分歧。一是伊朗可保留的離心機數量,二是相關國家在多長時間內解除對伊朗制裁。
2015年,全面協議能否達成,取決于主要當事國伊朗和美國的政治意愿。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使伊朗財政收入吃緊,走出困境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早日達成全面協議,以擺脫制裁。
巴黎氣候大會能否達成“歷史性”協議?
多年來,發展中國家主張新協議應包括減緩、適應、資金、技術轉讓、能力建設和透明度等要素,并認為這些要素具有同等重要性。但發達國家則主要突出減緩,不愿在適應、資金、技術轉讓等方面作出承諾。此外,各方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如何體現在新協議中還存在較大爭議。
許多國家對年底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新協議抱有希望。這種希望有可能變成現實,但談判任務還很艱巨,需要各國既要有決心、雄心,還要展現出更大的靈活性。
人類能夠遏制埃博拉疫情嗎?
去年初,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出現,并迅速蔓延至多國。這是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首次被發現以來規模最大、最嚴重、最復雜的一次疫情。何時能夠完全控制疫情舉世關注。
從目前看,抗擊埃博拉疫情已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基本控制疫情是可能的。但是,國際社會不能放松努力,不能減小援助力度,因為埃博拉病毒傳染性強,只要沒有治愈最后一個病例,疫情仍可能出現反復。 ?(新華社 20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