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奶業發達國家大都實行養、加、銷一體化經營不同,我國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脫節,乳品企業掌控生鮮乳的收購權和定價權,奶農在價格上沒有發言權,“奶少時搶奶、奶多時拒收”,成為乳企和奶農失衡關系的真實寫照。
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國際奶價走跌、國內乳品消費不振等因素直接推動下,我國部分地區出現了賣奶難現象,“倒奶”“殺牛”時有發生。為何頻頻上演“倒奶殺牛”現象?我國200萬奶農如何才能跳出“賣奶殺牛”乳業魔咒?
“倒奶殺牛”背后
“留著賣不掉,倒了又可惜,每天只好把多出來的牛奶拉到敬老院送愛心。”成美玉是山東省東營的一家奶牛養殖戶,談到賣奶難,她愁容滿面。
倒奶僅僅是開始。隨著收購價格的持續走低和乳企對鮮乳的限購限收,去年底以來,奶戶殺牛棄養現象開始出現。“附近地區奶牛養殖場已經開始殺奶牛了。”山東省梁山縣奶牛養殖大戶裴樹克告訴記者。
除了山東,“倒奶殺牛”現象也蔓延至河北、內蒙古、黑龍江等主產區,甚至出現在廣東等南方地區。
對于目前形勢,農業部指出,近期一些乳品加工企業限收停收生鮮乳,導致國內部分地區發生賣奶難問題,甚至出現奶農倒奶殺牛現象,并有擴大蔓延趨勢。
這種現象并非初次出現。過去幾年來,“倒奶殺牛”就曾在奶業主產區一些地方屢次上演,成為近年來眾多散戶奶農難以擺脫的乳業魔咒。
“倒奶殺牛現象政府要高度重視。”中國乳業雜志社社長馮艷秋認為,奶牛的飼養周期遠比雞、豬等畜禽長,養2年多才能產奶,存欄基數一旦下降很難恢復,而國內的上游養殖鏈如果斷裂,下游加工企業就會被國外控制。
專家指出,奶源過剩、消費低迷是造成“倒奶殺牛”的直接原因,深層次原因則是奶農與奶企間關系失衡,凸顯奶農的弱勢地位。
“從供需關系看,造成賣奶難的直接原因有兩點,一是進口奶粉價格持續走低,國內奶源總體過剩,二是我國乳制品消費市場低迷,導致需求減少。”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師毛長青說。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國際奶粉價格持續走低,同樣1噸進口奶粉,到岸價比國產奶粉平均低1萬元左右,乳品企業更愿用進口奶粉作為加工原料,對國內生鮮乳的依賴明顯減少,而去年國內生鮮乳產量增長5.2%,進一步導致奶源的過剩。
此外,乳制品消費市場低迷也是一重要原因。數據顯示,去年前10個月我國乳制品總產量同比下降0.04%,乳品企業收購意愿降低。
“奶農‘倒奶殺牛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據農業部奶業辦公室副主任鄧興照介紹,與奶業發達國家大都實行養、加、銷一體化經營不同,我國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脫節,乳品企業掌控生鮮乳的收購權和定價權,奶農在價格上沒有發言權,“奶少時搶奶、奶多時拒收”,成為乳企和奶農失衡關系的真實寫照。
“養殖環節的利潤占乳業整體利潤不足10%,奶價議價權掌控在乳品企業手中,形勢不好時奶農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極端情況下只能殺牛棄養。”中國奶協原常務理事王丁棉說。
喝不起、賣不動和倒奶并存
與奶農“殺牛倒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眾買不起,市場賣不動。看透了乳業起伏的山東奶業協會會長張志民近日馬不停蹄,先是對山東省內各地奶農生存現狀進行調研,然后又到全國各地參加行業研討會,為奶農和中國乳業呼吁。
“2014年全年進口乳粉約110萬噸,比2013年的85萬噸增加了25噸左右,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這部分有影響,但不至于把國內市場搞亂。”張志民在給記者發來的調研報告中稱,“這次事件充分暴露了國內乳業的深層次矛盾,即兩個方面的‘失聯:一是乳企和奶農兩張皮,長期以來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二是乳制品生產、加工和消費環節失聯,于是造成喝不起、賣不動和倒奶同時存在的怪象。”
中國乳業格局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張志民介紹,如今奶牛、玉米、苜蓿草、設備等都是進口的,而國外的飼草、飼料種植效率,中國是難以比拼的。
不過,他認為,雖然要面臨人多地少、土地流轉成本高、環境保護壓力大等局面,但是并非不可以降低奶牛養殖成本。“應該向以色列學習,用自己的飼草和飼料,通過技術培訓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來節本增效。”
此外,發展奶山羊產業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條路徑。奶山羊與奶牛相比,其單位體重產奶量較高、生產周期短、繁殖率高、環境污染少,同時營養價值也比較高。“如果2020年山東省奶山羊存養量發展到600萬只,相當于增加40萬頭奶牛,增加100萬噸的奶類產量。”張志民介紹,目前山東羊奶產量只占總產量的3.57%。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巴氏奶、常溫奶等產品的結構比例。
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巴氏鮮奶的比重都在90%以上,有的達到95%,而國內只占20%-30%,大部分是經過超高溫滅菌的常溫奶。
所謂巴氏奶,又稱市乳,是由巴氏消毒法處理的鮮奶,一般保質期較短(7天左右),但保存了絕大部分的營養和口感。“實施‘鮮字戰略,不僅可以確保消費者喝到新鮮的、營養健康價值高的乳制品,還能夠促進國內奶牛養殖業的發展,保護民族奶業。”張志民稱,如果巴氏奶的生產和消費比重提高到80%,可以有效避免進口奶粉的沖擊,穩定原奶價格、保護奶農養殖積極性。
“奶業是喝出來的,如果消費水平一直受限,喝奶的人群有限,對于中國乳業來說遲早都是考驗。”
明確標識、修訂標準規范
無規矩不成方圓,現有的“規矩”還要跟上時代和市場的發展。
“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家衛生部于2010年6月公布了新的66項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并分別于當年實施。其中滅菌乳和調制乳的相關標準規定了可以添加復原乳,從這幾年的實施情況來看,新標準對保證乳品質量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近兩年來,我國乳業與國際市場連接得更加緊密,國際貿易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更快、更直接。數據顯示,2009年到2014年,我國累計進口奶粉360多萬噸。受國際宏觀經濟影響,進口奶粉價格波動較大,因為價格持續走低,國內乳企大量進口奶粉進行常溫奶和調制乳的生產,進而減少了對國內原奶的使用和收購,因此出現“相對過剩”的局面。
基于此,張志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對滅菌乳和調制乳的國家安全標準進行修訂,取消可以使用復原乳這個條款。“只有這樣,國內奶牛養殖從業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才能受到保護。”
而這個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下游乳品加工企業方面的贊同。高扶良認為,只有明確標識、界定標準規范,朝著鮮牛奶方向發展,國內乳制品市場才能夠健康發展。
他介紹,不一定出臺硬性規定,但是要加強對消費者消費意識和觀念的培養,讓消費者清楚鮮牛奶、巴氏奶和還原奶、調制乳的區別,國家有關部門要對產品的規格、質量和標準進行管控,標準要落地執行。
此外,對進口乳品的監管,業界呼聲也比較高。有乳業人士稱,市面上大多進口液態奶都是超高溫滅菌奶,因為這種形式便于長期保存。那么,在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上,是否有必要普及一下奶業知識,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
“可以說,2015年是國內乳企面臨生死抉擇的一年,朝向哪個方向發展,如果不明確,還是以利益為核心、單純考慮成本,不注重安全和社會效益,國內乳業很難良性發展下去。”高扶良如是表達了他的看法。
(新華社、《第一財經日報》 20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