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睜眼就欠公司好幾百元,工作十幾個小時,其中六七個小時是為公司拼命。”北京的哥李師傅說。這是很多出租車司機對高額份子錢的典型吐槽。近期,國內多地出現出租車停運事件,不滿份子錢過高成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份子錢到底是什么錢?去了什么地方?
企業違規連年上調
份子錢是出租車司機向企業上交的承包金的俗稱,最早出現于20年前。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北京等國內大城市先后開始對出租車實行總量控制,并將出租車輛產權轉移到出租車企業手中,司機需要向企業承包經營,而企業則受到政府特許經營的準入限制。
份子錢制度長期以來在各地普遍實行,而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更是將份子錢寫入了交通運輸部的部門規章。
該政策第三十六條規定,出租汽車經營者應當合理確定承包、管理費用,不得向駕駛員轉嫁投資和經營風險。同時規定出租汽車經營者應當規范內部收費行為,按規定合理收取費用,向駕駛員公開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提供收費票據。
雖然多地政府規定出租車公司不許隨意上調份子錢,但記者發現,很多出租車企業連年上調份子錢,如杭州10年來出租車份子錢就上漲了70%左右。
除了公然逐年漲價,一些出租車公司還私下暗漲。上海四大出租車公司曬出賬單稱,以一輛雙班車計算,每月固定收入份子錢8200元。而多位出租車司機向記者反映,按照公司對外公布的規定,雙班車司機每個月要交的份子錢是4110元/月/人,但是公司每個月實際收錢超過5300元。
北京規定出租車企業對單班車每月收取份子錢的上限標準為5000多元。盡管交通部門并不允許上調份子錢,但仍有不少出租車企業私自漲價。2013年,北京出租車調價后沒多久,5家公司就因為違規上調份子錢受到查處。其中,九尚出租汽車公司在調價前,竟暗自將單班車每月份子錢大幅上調約650元,漲幅高達10%以上。
除此之外,多位出租車司機表示,有些份子錢收費有依據,有些收費既不公開也沒有票據,就是一筆“糊涂賬”。上海一位出租車司機表示,按照公司的規矩,都是先交份子錢再開工,不交份子錢就不能開工,因此只能先交份子錢。至于收費是否合理,是否開具發票都統統顧不上了。
承擔40項經營成本
高額的份子錢到底去了哪里?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國內出租車企業向司機收取的份子錢分為兩種:一種份子錢內包含日后還會返還給司機的基本工資、相關社會保障;另一種份子錢內則不包括上述部分費用,而只涉及車輛使用費用和企業管理費用。
但無論如何收取,份子錢總體來說都是出租車企業在計算好成本,并加入利潤空間后核算出的純收入。因此,收取“份子錢”成為企業排除風險、確保賺錢的“超穩定”經營模式。
記者從北京市一份對份子錢“去向”的調查統計中看到,2013年被調查的出租車司機中,平均每人每月交給出租車公司6200元份子錢,其中有5279元用于承擔出租車企業的運營成本。
這5279元主要用在覆蓋司機人工成本、車輛相關費用、場地租賃費、企業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幾大塊共計約40項具體的經營成本上。其中司機“人工成本”為1900元/車/月,包括直接人工工資796元,以及根據工資總額按規定比例計提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五險一金”、補充保險、勞保用品、工裝費,以及國有企業為老職工報銷的供暖費等等。而這部分成本,在一些中小出租車公司中,經常不被支付和返還,轉而成為公司增加的利潤。
此外,“車輛相關費用”為2078元/車/月,其中含出租車折舊費、燃油補貼,以及車輛保險、年檢、驗車、計價器檢驗、GPS通訊的相關費用。“企業管理費用”一共是1249元/車/月,包括企業管理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五險一金及工會經費、教育經費等;除車輛以外的固定資產的折舊;通訊費、辦公車輛費、日常修理及維護以及日常管理活動的物質消耗等費用;其它還包括消防治安費用、無形資產攤銷、遞延資產攤銷、物業費、綠化費、宣傳費等等。另外,“場地租賃費”和“財務費用”共為50元左右。
按照有關部門公示的數字,除去成本和稅費,北京出租車企業每車每月的利潤率在9%左右。按照當時收入算,每車每月企業可獲利537元。不過,這僅僅是出租車企業公開承認獲得的利潤。
記者從一份武漢出租車企業經營權承包費用目錄中看到,在承包東風愛麗舍車型的司機向企業上交的4000多元份子錢中,以車輛折舊費、車險等名目作為車輛使用的費用占了約60%,而以公司管理費名目的費用則高達1500多元,占近40%。
但根據武漢市物價部門公布出租車運營企業的運營成本,其抽取的6家出租車企業,自身運營成本平均每月僅為908元,與上述1500元相差甚遠。這意味著,在車輛折舊、稅費等均由司機承擔的情況下,份子錢中僅每車1500多元的管理費,就有600元的利潤被企業拿走。
即便如此,這些公示的數字僅是一些出租車企業利潤的一部分。由于一些出租車經營企業不規范,對員工管理不足、福利不夠,再加上政府監管不到位,企業經營成本中隱藏大量利潤空間。而過去十幾年,國內大城市出租車行業處于車少人多的局面,令出租車企業穩當舒服地享受了長期“政策紅利”。
同為類公益事業性質的服務行業,出租車公司近些年來的年均利潤率穩定在10%左右,超過了平均利潤率為5%以下的航空公司。而上海某大型出租車公司母公司的高管,年薪更是高達幾十萬元甚至超過百萬元。
不過,在利潤長期穩定的情況下,出租車企業對政府財政稅收的貢獻卻很有限。記者發現,在北京,每車每月需繳納稅費355元,占單車月收入的比例約為3%;在上海,每車每月繳納稅費占單車月收入的比例約為2%。
被“騰轉挪移”成為隱形利益
盡管相關調查對出租車企業經營成本進行了公示,但是不少司機反映,企業在車輛修理、設備更換、人員開支等環節,利用各種手段變相多收份子錢獲取隱形利益。
記者在上海采訪了三名駕齡在20年左右的出租車司機,他們說,除了明碼標價的份子錢,每月每人還必須要交納所謂500元修車費。
此外,購買低價劣質配件給司機,也是部分企業在份子錢中獲利的手段之一。多位出租車司機反映,“公司給我們用劣質剎車片,正常的剎車片能用2萬公里,但他們給我們的剎車片跑了1萬公里就壞了。有位司機最多一個星期換了三次電瓶,而正常電瓶能用半年。”
巨大的管理人員開支,也是份子錢中的重要成本構成。“基本上就是每周開一次會,強調遵守交通紀律,談不上什么管理。”很多司機反映。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不少出租車公司,坐辦公室的管理人員和出租車司機竟然比例一比一;其中一家上萬輛出租車的企業,各級管理人員竟有2000余人。
記者在武漢市一份出租車企業運營成本表中發現,有企業的管理費中出現高額辦公費、差旅費等支出項目。武漢市一家管理人員不到10人的小型出租車企業,2013年僅辦公費一項就超過45萬元。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陳小鴻指出,很多出租車公司公布的支出項目不夠細,尤其是管理人員開銷不夠詳細和公開透明,這反映出份子錢收支存在嚴重制度漏洞。
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邱寶昌認為,政府不能無視既得利益的壟斷,打破出租車特許經營的壟斷模式,才是解決份子錢矛盾的根本出路。
(新華社 2015.1.15 楊毅沉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