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風,體現著一個行業、一條戰線的精神風貌和整體素質。文藝界的行業風氣和精神風貌還對整個社會的風尚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文藝界加強行風建設,就是要大力倡導“擔當使命”“扎根人民”“創新求精”“健康批評”“崇德尚藝”等五個方面的良好風氣,推動全行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積極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精神和人格修為,恪守職業道德,規范自身行為,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風氣和社會形象。就是要堅決抵制和克服文藝領域存在的浮躁之風,以及脫離大眾、娛樂至上、低俗媚俗、失范失德等不良傾向和不正之風,推動全行業講正氣、樹正風、走正道。
——近日,中國文聯九屆七次全委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趙實在會上作工作報告。
一部文藝作品應當起到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以相聲為例,我認為相聲首先得有娛樂,但娛樂是表象,娛樂之上還得有審美,要凈化語言、提升格調,使一些低俗的東西變通俗,讓各個層面的觀眾都能接受。
——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馮鞏談相聲審美。
文學沒有大小之分,大敘事、大場景就是好小說,小敘事、小場景就是小文學,這是一種偏見。文學的優劣與它的題材和敘事方式并不直接聯系。作家的文字智慧是在他向世界妥協,向人心致敬,向文字開掘中展開的。
——作家譚旭東的文學觀。
這世上并無所謂武俠電影,只有武俠小說和武打電影。每次我看所謂的武俠電影,都是無比失落。武俠小說是最需要打開人的想象力讓人飛翔的,但這想象力投射建構的對象,一旦轉換為銀幕上的具象,就立刻跌落塵埃,猥瑣暗淡。這可以稱為武俠神髓的不可視化。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嚴鋒如是說。
藝術創作本身,不存在可比性。只要自己喜歡,就去做它。如果是因為功利心作祟,那藝術創作就摻和了沙子。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是忠于自己,是真實。
——舞者馬守則如是說。
慢工出細活,厚積薄發,年頭久的酒更香醇。如果寫一部電視劇劇本需要5個月,構思可能需要10個月,而創作前的各種積淀可能需要100個月,甚至動用前半輩子的所有積淀。
——編劇何佩樊認為。
語言是民族傳承密碼,方言自然是更早期部落的密碼,表現力更加盎然生機啊!愚以為:目前漢語的最大危機是地方方言瀕臨消失的危險!人事有代謝,往來無古今,地方方言作為旁視、考證、溝通古今漢語的傳承關系,具有極其寶貴的非物質的價值。
——網友“喜德陽光”談語言的價值。
寫詩得特別靜才行,只有靜,你寫的東西才會比較深。要生活得太折騰了,那也寫不了詩。
——詩人、畫家芒克如是說。
語言看似是作家的“外衣”,實則是心靈流淌出的泉水,是檢驗一個作家好壞的最重要的標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個作家的靈魂。我寫了30年,語言可能更樸素和簡潔,但前提是,它們要富有表現力。
——遲子建說,一個好的小說家,不管他有多么精彩的故事,多么炫目的技藝,如果沒有好的語言,那么這部小說就是失敗的。
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會停止喧嘩。
——過人的文字天賦加身體殘疾,使余秀華和她的詩歌成了熱門話題。她面對眾多媒體記者,現場寫了這句詩。
當你專注于一件事情、一個想法,能夠用語言和別人分享,你所做的,就是作家與詩人的工作,語言就成為了連接你與世界的通道。所謂寫作的初心,就是我們有話要說,有情感要表達。實際上這也是一切藝術的起點。
——作家章紅如是說。
全民閱讀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我們現在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很多年輕人把閱讀這兩個字的概念擴大了。整天低著頭玩手機,他們認為這也是一種閱讀,可他們閱讀的是大量和自己無關的信息。
——余秋雨如此評論當下年輕人的閱讀。
如果我們僅僅傳承古代的技法,僅僅傳承古代的范式,而不傳承古代的精神,這就把藝術當成了手藝。但如果我們傳承了古代技法,也傳承了古代精神,甚至于只傳承古代精神而比較少的傳承古代技法,這依然是文人畫,是有思想的創作。
——畫家劉少白認為,認認真真畫好了傳統,就是出新,也是創新的開始。
其實一門藝術繁榮的時候,是有大量的外行人在欣賞的,它之所以繁榮,也正因為它是為了更廣大的群體而創作的。創作者應當面對這個時代反思自身,不能放棄外行觀眾,不能滿足于只為內行觀眾,甚至內行中的專家創作,否則這門藝術就要走下坡。
——作家羅懷臻說,一門藝術如果只有內行關注,距離它的衰落也就不遠了。
現在批評家的作用不如市場的作用大,沒有多少人愿意去聽批評家的話,也沒有多少畫家會認真去看批評文章,大家都忙著掙錢呢。
——文藝理論家郎紹君認為,現在無原則的吹捧令批評變庸俗炒作。
創作一件作品,就如同要說一個故事,或者想說一句話,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得把話說清楚,告訴大家為什么選擇這樣的方式。
——青年雕塑家田禾如是說。
(劉建蕊/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