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學校是育人場所,理應在培養學生行為習慣方面大有作為。通過對中職生加強教育,轉變觀念,確立正確認識,勢必會做好中職生行為習慣養成。
【關鍵詞】素質 懶惰 累
對中職生的綜合素養,不能單靠學科成績來衡量,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其綜合素質最直接的表現。[1]根據搜狐網調查,更多的用人單位在挑選人才時,越來越關注求職者的行為習慣。技能強,行為習慣好的受到用工企業吹捧,而那些行為習慣不好,即使技能很強的學生也有可能不被錄用。中職學校提供的是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高素質意味著行為習慣必須過關。培養行為習慣良好的中職生是整個時代的需要。
一、中職生不良行為習慣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職業學校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受社會大環境中一些不良現象的滲透和影響,使一部分學生的道德思想偏離正常的軌道,并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較多的不良習慣。[2]
1、學習習慣: 普遍存在不愛學習,不會學習現象,具體表現在如下不良行為習慣:不提前預習,不課后復習總結消化;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專心聽課,上課喜歡玩手機,說小話,對課堂不感興趣;不懂不問,也不積極回答問題,不動筆做筆記,不按時做練習和作業,不積極參加實習訓練。 2、禮貌習慣:使用禮貌用語少,有點沒大沒小,頂撞老師和父母,不尊重長輩和他人;亂翻他人東西,隨便打斷別人說話等。 3、安全習慣:安全意識較淡薄,不遵守交通規則,不遵守公共秩序,在校園里和公路上急追猛跑,騎車、走路沒有右行禮讓,做危險動作,走路、騎車時使用手機、聽音樂等。 4、生活習慣:有不勤洗手,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邊走邊吃,不自覺打掃宿舍、教室等公共衛生,個人物品不整理隨放隨仍等。
二、不良行為習慣原因分析
最終導致中職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原因很多,總結起來包括有:
1、家庭教育。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起點,有些家長自己本身也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以身作則,或對孩子缺少科學規范化的教育,要么一味溺愛孩子,要么就工作忙應酬忙等缺少對孩子的關愛,對不良習慣沒有及時發現和糾正,或遷就孩子等,這些直接影響了孩子,讓孩子從小學到初中慢慢變成不愛學習,不講禮貌,不講衛生,不注重安全等各種不良行為習慣;2、社會環境。社會不良風氣和消極思想使學生常接觸和感受,各種不良信息也極異誤導影響學生;3、學校教育。個別學校只重視學生的分數和書本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實際行為約束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不重視,或忽略學生身心發展,沒有因材施教,對學生不良行為的癥結不深入了解和糾正;4、學生自身。個人意志薄弱,明辨能力、自我控制和調適能力欠缺,比如看到他人放縱自己過得很自在的樣子就心理不平衡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一起睡懶覺,一起不學習,一起不搞衛生等。
三、強化觀念,做好中職生行為習慣教育
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起變化。學校是育人場所,理應在培養學生行為習慣方面大有作為。[3]通過對中職生加強教育,轉變觀念,確立正確認識,勢必會做好中職生行為習慣養成。觀念更新中,對“懶”和“累”的不正確想法是中職生最常有的,這兩方面的教育必須強化。
(一)教育中職生遠離“懶”
人都是有惰性的,有惰性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懶到極致成了“懶蟲”。 懶蟲懶蟲,顧名思義,“懶”得象條蟲。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關于懶蟲的趣聞:傳說很久之前,有母子倆相依為命,母親勤勞一生,兒子缺懶惰一世。有一回,母親說要出去幾天,就留了幾塊餅兒子在家吃,幾塊放在櫥柜里,一塊做成環形套在兒子的脖子上,這孩子也早讀上學,因為懶得出奇,也就罷了。且說母親回到家時,兒子竟餓死了,奇不?那些櫥柜里的餅原封未動,套在脖子上的吃了幾口,因懶得動,才只吃了嘴邊的幾口……
古趣留到今天來談,好似不妥,然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無妙不生,無奇不有,無可否認有些人懶得昏天黑地,懶得地動山搖也并非偶然。染上這種習氣的人,意志消沉,精神頹廢,斗志喪失,這是一種典型的“麻醉劑”,不亞于毒品。
我們應該牢記:一個明智的人,應充分認識懶得危害,并堅決地徹底根除懶。高爾基不是說“天才處于勤奮”嗎?而我們可以說“蠢才處于懶惰!”因為懶,才不去行動;因為懶,才不愿思考;因為懶,才不思進取;因為懶,才停滯不前…...懶人的智力得不到開發,靈感被埋沒,潛力得不到發揮。無以名狀的等等因素導致的學不成,功不就,庸庸碌碌白度一生,其癥結往往是一個字——“懶”。
作為“懶惰”的載體“懶蟲”是怎樣“培養”起來的呢?一句話,就是對自己太放縱,也就是說,是有散漫開始的。要把“懶”從我們生活中一腳踢開,最好,我們先恭請“勤”,讓它占據我們的心胸。只要我們時時刻刻做些“懶”字以外的事,久而久之,“懶”病就會被拋棄,滾得老遠,“懶蟲”也就不是自己的第二姓名。
(二)教育中職生懂得“累”
有的人是忙得累,有的人是“閑”得累。忙得累的人只是感到了體力上的不支,他們的臉上卻始終是微笑的;那些整日“閑”的人,他們精神空虛,一種無形的累困擾著他們,這種累是一種足以摧毀人的累。
而“不累”的真諦就是在奮斗中求進取,在困境中求歡樂。只要擁有了豐富的精神生活,再沉重的負擔,也會化成一葉輕舟,載著勝利的果實駛入心海。
記得有本書說過,“生活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既然過多的“閑”也是一種累,既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不累,為什么不馬上行動起來擺脫這種累呢?學習、工作,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就是醫治這種累的最佳良方。
中職生年紀小,很多事情都沒感受。很容易陷入物質欲望中,活著不要太累,不要給搏動的心拴上過多的附加物,而導致看世界的視線直徑過短,在“我”的圈子里盤桓。一旦在自我的泥潭中跋涉,就注定了一事無成。
從小處著眼,從點滴做起,關注中職生日常行為舉止,關注他們思想動態,幫助他們乘早擯棄不好思想,樹立正確的觀念,只要認真去做就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義偉.對中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迫在眉睫[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7期:157-158
[2] [3]劉可.中職學校學生行為習慣培養模式探究[J].職教論壇,2011年10期: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