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玲
【摘要】對話教育是教育主體之間,以及個體與人類文化之間的精神能量的轉換。對話是一種共享,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過程。對話,首先要解決的的是教師的素養,站在生命的高度,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學生的成長。對話,需要一種環境,需要一個自省的過程。對話,需要不同的角度。
【關鍵詞】對話教育 對話教學 對話的精髓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019-01
對話教育是近幾年我國教育改革中一個重要的話題。其實,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夕,胡適,陶行知等把杜威大師請到中國來,對話教育就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杜威“兒童中心主義”的確立,成為繼哥白尼之后,人類認識世界的又一次重大轉變。人本主義思想和“兒童中心主義”為對話教育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首次把教師與兒童放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教學。如今,對話成為教育教學的一個主要方向。
所謂對話教育是教育主體之間,以及個體與人類文化之間的精神能量的轉換。對話是一種共享,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過程。深入理解對話,對實施對話教學有重要的意義。
提倡對話教學,是歷史的進步。在教學實踐中,將對話概括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本對話。在狹義的對話中,問答式往往成為了對話的主要手段,重視了現象,忽略了本質。師生都沒有思考的空間和環境,沒有感悟的掙扎和喜悅。因而,對話缺少了鮮活的生命力,變得膚淺,變得表象,變得應景。
對話,需要一種環境,需要一個自省的過程。
上古先賢在孤獨、困厄的環境中,與天地對話,與心靈對話,創立了不朽的文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心學”大師王陽明,少年時崇尚程朱理學,每天對著一棵竹子發呆,“格”竹子,希望找到“理”的存在。而他在現實生活中卻處處碰到與理學不相符的地方,在一次次的放逐過程中,悟出了“心學”的真諦。哲學大師尼采身患疾病,精神迷離,不能自理,仍然把自己關在鄉間的小木屋里,與世隔絕,終于找到了“強力意志”哲學。有了那樣一種環境, 那樣一種機遇,那樣一種胸懷,那樣一種意志,與天地對話,與自己的精神世界對話,成就了圣人的思想。教師是否也應該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和空間,與自己圣賢對話,與自己對話,才能悟出怎樣與學生對話。
對話的起點是平等,在平等中實現目光的交匯。
托爾斯泰與羅曼羅蘭的通信堪稱對話的經典。在法國,二十二歲的青年羅曼羅蘭鐘情于音樂、戲劇。莫扎特,貝多芬是他的快樂源泉,莎士比亞是他哲學的導師。有一天,他的精神的后花園里來了一只大象——托爾斯泰。大象的左腳踩碎了一只花盆——莎士比亞,右腳踩碎了一個花盆——貝多芬。托翁認為莎士比亞和貝多芬的思想對人類的道德無益。這三個他最崇拜的偶像,令他精神異常痛苦。于是他寫信給遠在俄羅斯的托爾斯泰,他沒有企盼托翁給他回信。就在他不抱任何希望的情況下,六十六歲的老人寫來了一封三十八滿頁的親筆信:小兄弟,我含著淚讀完了你的信,我愿意和你探討道德的問題。與大師的對話,不啻是精神上的一道閃電,照亮了青年羅曼羅蘭的心。當時,托爾斯泰不曾想到后來法國文學史上會留下一部光輝璀璨的著作《約翰·克里斯多夫》。大師的平易近人,平等的對話,造就了另一位大師。我們看到了大師光輝的力量,也看到了對話的神奇。
很慶幸,我們的教師已經看到了對話的力量,部分教師已經找到了對話的門徑,課堂教學充滿了兒童味、人文味、思考味。教師給了學生獨立的與文本對話的空間,有了表達自我感受的權利。不再是標準化的答案,不再是人云亦云。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讓學生充分表達自我的見解。給了學生小組互相對話的方式和情境,在討論中深化自己的見解。對于同學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質疑,在釋疑的過程中,深化明晰問題的實質。最近聽一位老師講日本教材的內容,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為了回報老奶奶對自己一家的照顧,去老奶奶家里幫助干活,臨別的時候頭也不回地走了。此時小女孩的心情怎么樣?有的同學說高興,理由是幫助老奶奶完成了工作;有的同學說傷心,因為小女孩已經和老奶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臨別的時候肯定很傷心。文本中沒有明確的表示。需要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揣摩作者的意圖,以及文本發展到此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判斷。最后在教師的參與討論下,做出了較為貼切的論斷——不舍。正因為不舍才不敢回頭,又不得不離去。這樣一種復雜的心情,有回味,有思考,有情感,正是對話的精髓,對話的內涵如此豐富,對話的結果才會越來越深刻。
最近,于漪老師發表了一篇講話,語文教師要構建自己的教學人生。講了語文教育的種種現象,語文教師更多他信——信教參,信時尚,信課程標準,信一課一練,唯獨缺少自信力。自信力來源于哪里?來源于學習,來源于文化,來源于素質。這也正是構建對話式課堂的必要條件。惟有教師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創造開放的語言環境,才有學生的生成與創想。對話既是自省,更是交流,也是一種生命接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舒艷.當代對話教育理論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
[2]孫昊.論課堂教學中的對話教育[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