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允節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了頂層設計,描繪了法治中國的嶄新藍圖,強調要“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因此黨員干部應學會法治思維,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形成運用法治思維的定勢。提高掌握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本領,提升社會管理能力,這是新形勢下黨中央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高度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關鍵詞】法治思維 法治信仰 法治環境 依法辦事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056-02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了頂層設計,描繪了法治中國的嶄新藍圖。為實現法治中國的宏偉目標,《決定》強調要“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這是黨中央在新時期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高度、從價值觀和方法論的角度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指出: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這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法治思維的內涵和特征
法治思維(也稱法律思維),系指以合法性為出發點,追求公平正義為目標,按照法律邏輯和法律價值觀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簡言之,符合法治精神的思維模式就是法治思維。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觀念,就是主權在民、職權法定的觀念;是一種意識,即嚴格遵循法律規則、法定程序,切實尊重人權、維護公民權利,自覺堅持法律平等、接受法律監督的意識;是一種能力,就是運用法治方式、手段凝聚共識、規范行為、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
法治思維是人類多種思維中的一種思維,而不是全部思維。它與其他思維各有特點,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如政治思維著重權衡利弊;經濟思維側重付出與回報;道德思維偏重善惡理念;法律思維著眼于判斷合法與非法的區別。與法治思維所對立的是人治思維、特權思維。人治思維是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強調人和權力的作用,忽視法的作用,特點是隨意性、多樣性,表現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甚至以權非法。體現的是不平等,造成社會不穩定。行政思維就是看重行政方式的作用和力量,表現在按照領導意志和要求運用行政手段和方式思考和處理問題。而法治思維強調法律的權威高于個人意志,特點是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體現的是平等原則,促進政治進步與發展。
二、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能力和依法辦事能力的路徑思考
(一)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做到學法知法?!稕Q定》指出:“堅持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培養法治思維,首先要學法知法。不學法,不知法,如同盲人騎瞎馬,就像無頭蒼蠅四處碰壁,做人做事缺乏判斷是非的標準和底線。另外要懂法通法。培養法治思維要防止將“依法治國”僅僅理解為“依法律條文治國”,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僵化理解法律條文。培養法治思維,重要的是對法律原則、法治精神、法律邏輯等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學習培養。
(二)提升黨員干部的法治信仰。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培樹法治信仰,就要敬畏法律。銘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律沒有特權,執行法律沒有例外。要敬畏法律對自身權力的約束,用法律為自己的權力畫一個清楚的邊界,用權須于法有據,施政須依法而行,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做到《決定》提出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三)養成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習慣。黨員干部遇到問題和矛盾時,選擇運用法治思維,還是行政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解決問題,就是一個思維定勢的問題。經過多次實踐,黨員干部自然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形成運用法治思維的定勢。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強調:領導干部要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謀劃工作要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要運用法治方式,說話做事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合法。領導干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
(四)營造黨員干部運用法治思維的良好社會環境和法治環境。法治環境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運用是辯證和互動的關系。法治思維增強了,會自然促進法治手段的運用;法治手段運用多了和運用有效了,自然會改善法治環境,而法治環境改善了,又會反過來影響和促進公權力執掌者的法治思維。《決定》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p>
(五)加強激勵機制建設。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把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識別干部的重要條件,把依法行政狀況作為衡量干部政績的指標,對法治意識不強、不按規定辦事的要及時提醒,對于違法的人和事及時追究并堅決糾正,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稕Q定》提出:“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等,唯有如此,才能強有力地推動黨員干部帶頭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助推法治中國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2015年2月2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