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069-02
什么是“語文”?最直白的解釋,就是指“語言”和“文字?!罢Z言”出于口,即是“話”;“文字”落于紙,便是“文”。韓愈先生說,“師者傳道”,而“道”又在何處呢?或云,“文以載道”——故,“道”在“文”中。什么又是“道”呢?《老子想爾注》云:“自然,道也”——“自然”就是“道”。
王旭明先生在《這個時代需要真語文》一文中寫到:“真語文就是語文;真語文強調回歸傳統,找回本真?!蓖跸壬诖颂岢龅摹盎貧w傳統,找回本真”,我認為其實就是找回語文最原始的“道”,就是回歸“自然”的原點?!罢嬲Z文”就應是《舌尖上的中國》里那鮮活的跳跳魚,那綿密的烏魚子;就應是那肥美的花菇,那爽滑的木耳——這些最美味的食材前都帶著兩個最樸素的字——“野生”!
“野生”,即純粹的原生態,沒有做作,不加雕琢,原汁原味,自然而然。因此,我們可以說,真語文,也是“野生”的!
深圳有個十歲的小詩人,名字叫姜馨賀,小姑娘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我的寫作是野生的!”三歲半前,她已經讀過超過1000冊繪本;未滿7歲,她的詩集文稿《蟋原》在“第6屆文博會·全國首屆少年原創文稿拍賣會”上,由21世紀出版社競得,該社以詩歌繪本形式出版;9歲,她的詩作《我聞見了雨的味道》被選為“第二屆深圳詩歌節暨2012中國詩歌年會”開幕式詩歌音樂會朗誦作品;上小學后,她發現語文課本上的文章跟自己一向看的程度相差太多,就在小學一年級下學期休學回家,只為更好地讀書。她的閱讀速度已達到每天300頁,迄今為止,小姑娘已經看了超過3000本書。姜馨賀小朋友以親身的經歷印證了唐代大詩人杜甫定義的“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何克抗教授也曾經說過,只要是個正常的孩子,到了五歲左右,在那個語言環境里,都能熟練掌握本民族語言,對音、意都有很強的基礎。從漢族文化來說,尤其是北方的孩子,如果掌握了三千多口頭詞匯,口語就已經很熟練了,所以,母語教學絕對應該把重點放在“閱讀”與“寫作”上面,而“閱讀”又是基礎的基礎。但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 真正設置專門閱讀課的學校寥寥無幾,更不要說什么“閱讀教學”了。確切地說,我們目前的閱讀教學就是以講讀課為框架的“肢解式”教學中不起眼的一環而已,主要方式還是根據《教參》進行課程設計,偏于字詞的解釋、記憶、句段分析、中心總結,以教師“講”為主,而學生的“讀”甚至連“輔”都算不上。
閱讀教學究竟如何做,才能從“人工培植”變為“自然野生”?才能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輸出呢?
在拙作《通過閱讀找回“語文教育”的原點》中,我曾經提出一種閱讀方式,即“論讀”——“‘集體討論當然不能代替‘個人閱讀,我在這里提出的‘論讀這一概念,就是把‘討論歸化成了一種閱讀的形式……如果閱讀是‘對話,那么討論更是‘對話。因此,閱讀之后的討論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是‘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因為如果學生有所悟,有所得,可以通過討論式的對話,交換、分享彼此的感受、心得,豐富理解文本的途徑和角度,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我想,能不能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更大膽的設想,把“論讀”升華為以學生為主講者的“論壇”,形成“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面對面直接對話的格局。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異想天開,一個初中生能懂什么?又能談出什么高深的想法?其實,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與小學生相比,“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自我意識突然高漲,其智力發展也取得了巨大進步。這種智力進步體現在量和質兩個方面,在量方面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由于初中生各種基本智力因素(如言語、感知覺、記憶、想象及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得他們能更輕松、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各種認知任務;在質的方面,主要表現在初中生認知結構及思維過程的具體變化上,新的認知結構的出現使得初中生在解決問題時,能逐漸熟練地運用假設、抽象概念、邏輯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等手段,提高解決問題的精確性及成功率。”錢三強先生也曾說過,“知識,主要是靠主動‘抓出來的,不是靠‘教出來的?!币虼?,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以學生為主講者的“論壇”是可行的。他們可以跳出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從一個全新視角來詮釋自己的思想。在最初的時候,他們也許是羞澀的,是稚嫩的,甚至最后落荒而逃,但我們這些為人師者可以捫心自問,我們初登講臺時何嘗沒有緊張,何嘗沒有鬧過笑話?只要我們不因噎廢食,把時間給學生,把機會給學生,他(她)們一定會在“摔打”中邁向成熟,在失敗中走向成功。只要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不但會接受,而且一定會愛上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
第一步,我們可以把七到九年級分為三個部分,所選用于“論壇”的文章數量分別為“3”、“3”、“2”,即七、八年級每個單元選三篇,九年級每個單元選兩篇(不得不考慮到中考的壓力),不論精講與選讀,以投票的方式讓學生們選擇感興趣的文章。
第二步,在課文確定后,每篇課文由兩名學生組成主講團(由學生自由組合,分為主講與副主講,最好在開學之初就把本學期的文章選擇和各主講團的組合全部完成,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和充分的準備時間)。
第三步,主講團的兩位成員自行分工,搜集素材,教師可適當予以指導。
第四步,論壇正式“開壇”時,教師就成了主持人,除了串場與救場,教師完全可以和學生們坐在一起當聽眾(等論壇步入正軌后,教師可以把“顯性”主持人的角色也可以交給學生去做了,教師則成為“隱形”主持人)。
第五步,在主講團講完后,進入自由提問環節。該環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思想將在此時碰撞出火花??稍u選出“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適當給予物質和精神鼓勵。
第六步,也是最后一個環節,教師略作小結,但要記住,教師的思想也只是千百種思想中的一種,一定要摒棄思想上的“填鴨”教育,絕不輕易下一個定論,給大家留下一個自由的開放式的思考空間。
在實際操作中,尤其是剛開始時,主講人會因為緊張而出現種種狀況,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念,隨著主講人間的互相觀摩學習,隨著同學們對“主動提問”的形式的接受,整個“論壇”會從時間“填不滿”轉化為時間“不夠用”,也會從情緒上的“逼著說”轉化為“搶著說”。 我想,在經過了“論壇”充分的交流之后,再讓學生們把自己的心得通過“筆讀”——即“寫作”——落于紙上,將不會再是“言之無物”了吧!
王旭明先生提出的“真語文”的基本要求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語文課一定要培養學生自然、健康的表達習慣,一定要培養學生自由、個性的心理品質,一定要培養學生獨立創造的人格特征;語文課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熱愛祖國文化,了解國學知識?!倍以诖颂岢龅倪@個設想應該既符合“真語文”的基本要求,也體現出了“教學思想、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的現代化”。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詞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袁枚在《續詩品注·崇意》中寫道,“意似主人,辭如奴婢,奴強主弱,呼之不至”——這些“大家”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所要表達的思想才是文章的靈魂”。因此,在經過了“論壇”的沖擊與洗禮之后,已經不再需要去提醒學生注意什么修辭技巧,也不再需要去規定學生寫什么內容,更不需要去要求學生必須寫多少字。就讓大家寫吧——可以寫哪個字詞用的精妙或垃;可以寫哪段對話讓你感動或憤怒;可以寫哪個人物讓你喜愛或唾棄;可以寫你得到了激勵或受到了打擊;可以寫你對這篇文章愛不釋手或是毫無興趣……總之,不管從點從面,還是點面結合,只要寫出最真實感受就可以,因為不管寫什么,都離不開圍繞某一中心去解釋“為什么”——這不就是思想的啟迪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思想的自由權還給學生,才可能讓語文教育從“人工培植”變為“自然野生”,才可能在一種自然的信任中回歸語文教育的真諦,找回語文教育迷失已久的大“道”。
作者簡介:
甄春(1985年-),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