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要】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只有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找準新知和學生已有的知識點鏈接點,引導學生理解本部分知識與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整體建構起知識體系,這樣學生的理解才輕松、深刻,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正確、靈活,這樣課堂教學才真正是有效的。
【關鍵詞】墊基礎 學方法 促深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34-02
分數乘除法應用問題歷來是教學之重難點。為解決這一難點,我們教師真可謂都煞費苦心。本期,我擔任六年級數學教學,再一次經歷了這一教學過程,在教學實踐中又一次深切體會到: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只有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找準新知和學生已有的知識點鏈接點,引導學生理解本部分知識與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整體建構起知識體系,這樣學生的理解才輕松、深刻,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正確、靈活,這樣課堂教學才真正是有效的。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一、墊基礎,早孕伏
六年級學習的分數,它不僅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量,還可以表示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學生從具體的數的世界轉入到抽象的數的世界,是認識上的一次跳躍,自然有一定的困難。解決分數應用問題需要先墊好基礎,理解好分數的意義。讓學生一接觸分數應注意區分分數的兩種意義。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感受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的意義,多設計這樣的問題,你年齡的和老師的年齡的,一樣多嗎?為什么?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疑惑中思考,在思考中體會到這樣的分數是依附單位“1”而存在的。它代表的具體數量是多少是由單位“1”決定的。這為后面解決分數乘除應用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抓核心,學方法
《課標》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p>
過去那種“摳字眼”的解題訓練以及“記公式”的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數學思考和后繼學習。解決問題的根源在于尋找問題中隱含的數量關系,數量關系就是問題的骨架。其最基礎的數量關系就是“單位1的量×分率=對應的具體數量?!比绾我龑W生理解,掌握這一數量關系呢?我注意于兩點:
1.以分數乘法的意義為基礎。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是從整數乘法意義到分數乘法意義的拓展,這是個重、難點,也是后續學習的直接基礎。因此,我突出了類比遷移和數形結合的方法,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要用乘法解決”。
如設計出示:老師有12顆糖,小明說:我的糖是老師的3倍。小方說:我的糖是老師的,小浩說:我的糖是小明的。他們各有多少顆糖呢?隨后由學生各抒幾見,有的推想12的3倍是12×3,那么12的就是12×;有的用乘法的意義解釋自己的算法,有的用畫圖詮釋自己的答案;……最終學生在類比和圖示中豁然開朗,理解發現從求12的3倍到12的,再到求36的都用乘法計算,從而初步感知它們的相通之處,感受當不夠一倍應用幾分之幾表示,感受“求一個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是多少?”都用乘法計算的道理。感受知識的獲得只是向前邁了一步,而不是從頭學起。
2.依據分數、分數乘法的意義,著手引導學生提煉基本數量關系的方法。即分三步走、找分率句→找單位“1”→找數量關系。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理解題意時有整體意識。因為分率依附于單位“1”,找到分率,自然就要思考:“這是誰的幾分之幾?”而這個“誰”,就是標準量,單位“1”進行理解,提煉出“單位1的量×分率=對應的具體數量”。
3.在教學分數除法時,我也遵循學生知識獲取自主的原則,借助方程,和學生已有的分數乘法應用問題的數量關系式,將未知的單位“1”的量用未知數“x”表示出來,很容易解答。一節課后,學生再據除法的意義很容易就領悟了“單位1的量=具體數量÷對應分率”來解決。當學生自主采用了除法和列方程兩種方法之后,引導學生比較:這兩種方法有什么聯系?區別?從而明確要先找到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促深化,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一)類比
在練習中,有機滲透類比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倍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進一步去理解分數乘除應用問題的數量關系與解題方法。從而發現知識共同的本質屬性,進一步及時將新知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這樣大大減輕了學生思考的負擔,從中也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
(二)比較
學習了分數乘、除應用問題時,還應注意對幾種不同形式的問題進行縱橫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加深對數量關系的理解。這可針對性地設計一些題組練習,將求分率,求標準量,求比較量的習題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尋求正確解法的同時,滲透比較思想,對應思想。
在經歷了又一次的教學歷程后,我清楚地認識到:學生難不可怕,怕的是不得法!一節課不可能解決多個重、難點。唯有我們教師要有整體教學的意識、策略,要有瞻前顧后的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點有面,有輕有重,有舍有取……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富有實效。也才能真正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有效的創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