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剛
我的藝術之路
◎金建剛
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
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戲曲演員。十三歲我進入了戲校學習,主攻老生。為了在舞臺上更好地發揮和展示自己,我認真學習,刻苦訓練,冬訓三九,夏練三伏,“唱、念、做、打”,苦練基本功。結束學業后,我順利地進入了錫劇團工作。
那時正是樣板戲風行的年代。劇團順應潮流,排演現代京劇《紅燈記》。經過多方篩選、認真考量,我因扮相俊朗、功底扎實,最終獲得了出演“李玉和”一角。為了完成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全團便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中。由于第一次擔當這樣的重任,我既激動又緊張。因缺乏對人物內心的刻畫,一味地體現他的高大和英雄氣概,沒有從深層次去理解人物當時的處境,挖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導演在排練中反復叫停。如“赴宴斗鳩山”一場中,“李玉和”地下黨員的身份還沒暴露前,更多體現的是斗智斗勇、虛與委蛇與敵人周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道請宴是個陰謀,卻還要笑顏相對,裝作“感謝”,所謂“臉是哭的,話是冷的”。要完美表達如此復雜的情感,需要反復地琢磨和學習,我從模仿前輩藝術家的表演開始,學會“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從學其形到悟其意,逐步深入,加上導演的耐心引導,啟發,前輩老師的指點使我很快進入角色。每天除了排練場還是排練場,加班加點,不斷嘗試,使得全劇順利通過彩排。公演時座無虛席,時而靜默,時而掌聲雷動,臺上臺下隨著劇情的推進同喜、同悲、同憤,我的表演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我終于實現了自己當戲曲演員的夢想。
改革年代,我們當地的劇團全部解散,僅留下各團的藝術骨干,經過重新整合后組建了地區文工團。由于我專業過硬,唱歌、朗誦樣樣都行,符合領導提出的留任條件,故而被留在文工團。
恢復錫劇團后,我在劇團排演的各類劇目中擔任不同的角色,無論是什么角色,我都盡力把它飾演好。有一個節目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敬愛的周總理因病逝世后,為表達我們的哀思,團里創作了詩歌《敬愛的周總理,您一路走好!》,由我和團里的一位女演員朗誦,帶著濃濃的不舍和沉痛的悲哀,我全心投入,淚水很快浸濕了雙眼,帶著顫音完成朗誦,全場悲慟一片,經久不息。
演員只有經過了舞臺的千錘百煉,才能不斷成長并日趨成熟。多年的摸爬滾打,我從毛頭小伙成長為劇團的業務骨干。作為一名專業演員,我渴望自己的表演能不斷創新,不斷提升。我深知練就扎實的表演基本功,是演員成長和成功的必要條件;演員要成功地塑造舞臺藝術形象,必須得角色之心,應演員之手;演員除了熟練掌握表演的方法和技藝之外,還要懂得表演的技巧;豐富的藝術修養,是演員成功的根本保證。演員不能學得太單調,應該廣學博收,旁征博引,需要吸收借鑒別的行當表演,來豐富塑造人物的手段。我慎審所扮演過的每個角色,發現創新不夠,局限性很大,更多的只是學習模仿藝術老輩的招式和言行,卻忽略了自我的創新,沒有形成自己的演出風格。因此,我更加勤奮努力地學習,反復地揣摩不同的角色。通過努力,小有收獲。如在《雙推磨》中,靈動鮮活充滿生活氣息的表演讓我找到了不一樣的感受,就像皇親貴胄走出久居的皇城來到了江南水鄉,那種清新愜意的感覺讓人豁然開朗。為了拓展戲路,我學錫劇,聽評彈,唱流行,讀詩歌,并樂在其中。
時光飛快地流逝,幾十年彈指即過,我們告別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歲月,不覺間已迎來了新時代。回顧這么多年走過的藝術之路,感觸良多。戲曲幾經波折,幾起幾落,經歷了十分嚴峻和艱辛的歲月。但不管時代如何的變遷,無論是在戲曲處于低落時期還是改革春風吹遍大地之時,我對戲曲藝術的喜愛和追求從未改變,我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在戲曲的舞臺上辛勤耕耘著。為了戲曲的傳承和發展,不斷地充當紅花和綠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參演的《龍風合同》《長青藤》《陰陽燈》《多情的蘆蕩》《流淚的雕像》《謝方正進京》《楊乃武出獄》《常德盛》《追魚》《荷塘戀》《小刺猬買刺》《夢圓沙家浜》《作文里的媽媽》《慶典文化》《誰能收留小白兔》、動漫劇《木馬遙遙森林之王》、童話劇《快樂木馬》《偷娘記》《我哪兒都不去》《夢想的力量》《夸夸我們的常書記》等劇目多次在江蘇省錫劇節、江蘇省戲劇節、中國戲劇節、中國兒童戲劇節上獲獎,并且得到了專家評委和廣大觀眾的好評。加上近年來劇團體制改革,除排演各類參賽劇目、傳統劇目和精品劇目外,還要配合市委市政府及各條線宣傳策劃組織各類大型文藝晚會和各條線宣傳廣場文藝,演出非常頻繁異常辛苦。但無論工作如何繁重,在演出中、在劇中擔任何種角色、兼任何種工作,我都傾注自己的滿腔熱情,力求將完美的舞臺形象呈現給觀眾,圓滿完成各類工作任務,實現了我成為一名優秀戲曲演員的夢想。
錫劇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形勢和環境如何,我將鍥而不舍,完善自我,為錫劇事業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錫劇團)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