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麗
【摘要】《瑞云》選自蒲松齡著《聊齋志異》。其譯文有多個版本,本文從翻譯的基本標準對胡世光的譯文和Denis C.&Victor H.Mair譯文進行對比研究,從中進一步來把握和體會翻譯時要注意的地方。
【關鍵詞】忠實 文化 風格
一、翻譯的定義
譚載喜在《西方翻譯簡史》一書中指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翻譯都是一項極其古老的活動。”人們對于翻譯的思考也由來已久,翻譯活動的豐富性,使人們采用多重視角考察“翻譯是什么”,因而對翻譯的定義也是種類繁多。《翻譯概論》一書中的定義是“翻譯是以符號轉換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二、翻譯的標準
我國傳統譯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嚴復的“信,達、雅”,他在《天演論》的《譯例言》中指出,“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故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則達尚焉。”“信”指忠于原文,“達”指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通過這三個字,明確提出了,以“信”為核心的翻譯標準。信即忠實,其意義除了我們一直強調的忠實于原文詞語,忠實與原文句子結構,忠實于原文風格外,從翻譯的定義中我們也應體會到還包括了對原文精神實質和文化內涵的忠實。
三、兩篇譯文的對比
1.文字的忠實。兩篇譯文中對同一詞語的翻譯存在很大差異。現舉例如下:
(1)年十四,其母蔡媼,將使出應客。
胡譯:when she reached the age of fourteen and her foster mother procuress cai asked her to begin receiving guests.
Denis C.譯:when she was fourteen her madame matron cai,was ready to bring her out to receive guests.
在該句中,“其母蔡媼”,指的是妓院的老鴇,因妓院中女子是被其收養,被稱之為“媽媽”。胡譯為foster mother procuress cai。Foster有養育,撫養之意。Procuress為“拉皮條者,賣淫者”。符合原文意思。而Denis C.譯為madame matron cai。Madame譯為(法語)太太,小姐,女士。Matron主婦,保姆,女舍監。讓讀者看來其意義與原文不同。
(2)逐日見客。胡譯:that day the girl began to entertain guests.
Denis C.譯:she began to see guests daily.
“見客”在本文中是指瑞云從事的工作,通過聊天,下棋等給客人帶來快樂。故“entertain”要好于“see”.
以上二例可明顯感知,在詞義的字面對應翻譯上Denis C.要比胡更忠誠于原文,但是卻沒有從精神實質和文化內涵上來把握所以容易給讀者造成誤解。
但是在Denis C.譯文中的個別詞語也優于胡譯文。
1)此奴終身發軔之始,不可草草。
胡譯:this is the start of my lifes work
Denis C.譯:I am just putting my foot onto the first rung of the ladder
發軔:把支住車輪的木頭抽掉,使車輛前進。比喻事情的開始。胡在處理該句時直接將其比喻義譯出,簡單,明了。Denis C.譯為putting my foot onto the first rung of the ladder。即“踏上梯子的第一步”。符合西方人的語言表達習慣,并且生動,形象,意義與原文也比較接近,總體優于胡的譯文。
2)富商貴介,接踵于門。
胡譯:many rich merchants and local gentry sought to patronize her.
Denis C.譯: rich merchants and men of noble houses rubbed shoulders at her gate.
該句中“接踵于門”指人們前腳跟著后腳,接連不斷地來。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Sought to 的意思是“追求;爭取;力圖”,用在此處,能體現出富商貴介,爭先恐后,盡力爭取之意。rubbed shoulders字面意思是“肩膀摩擦著肩膀”,比喻人多,絡繹不絕。與成語“摩肩接踵”意義對等。相比之下,Denis C的譯文要更加形象,貼切。
2.句子結構的忠實。字詞忠實基礎上的更高要求就是對原文句子,段落乃至整個篇章意思的把握。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出現“缺失”或“越位”的問題。“缺失”是指對翻譯的文本信息進行簡化或淺化處理。孫藝風認為,“就翻譯而言,簡化則意味著源語文本在豐富性和暗示性方面的削弱,將會導致更多的異質,甚至有可能是源語信息的誤傳,盡管實際情形是有時候必須如此或無法避免。無疑,意義的多元性的本質使得傳達相對完整的意義正是任何嚴肅的譯者的職責所在”。將兩篇譯文對比也發現胡譯文有這種情況的存在。舉例如下:
(1)吟玩詩意,夢魂縈繞。
胡譯:Mr He read the poem again and again,his heart full of his love for her.
Denis C.譯: he chanted and savored the words of the poem until his soul was lost in dreams.
“吟玩”有“品味”之意,并且“夢魂縈繞”一詞體現了賀生對瑞云的思念及愛戀。胡的譯文太過于平實,未將“夢魂縈繞”譯出,是對原文意義的缺失。
(2)見蓬首廚下,丑狀類鬼。
胡譯:she looked unkempt and ugly.
Denis C.譯: hair hanging loose and her face as frightful as a ghosts.
原文中用比喻來形容瑞云的相貌,對比兩個譯文,Denis C的要比胡的形象,具體,胡的譯文只將意義表示出來,不能給讀者帶來直觀的感受
上述例句都有其獨到之處,如果不對照原文的話,譯者精心安排的結構,語句會讓讀者耳目一新。但是翻譯畢竟是翻譯,必須“帶著腳鐐手銬跳舞”,優美的舞姿方能得到贊許;掙脫了腳鐐手銬,生花的妙筆也只能是“不忠實的美人”。
3.原文風格的忠實《瑞云》是一篇短篇小說,故事情節曲折完整,引人入勝。該書記人敘事,似幻似真,并能于曲折多變中敘次周密、脈絡貫通。文中通過對瑞云的心理描寫、細節點染和環境、氣氛的渲染來刻畫人物性格。其語言也很有特色,典雅工麗而又生動活潑。作者創造性地運用了古代的文學語言,并且大量提煉和融匯了當時的方言俗語,詞匯異常豐富。如文中“發軔之始”“名噪已久,富商貴介,接踵于門”“一睹芳澤”“吟玩詩意,夢魂縈繞”等大量使用四字詞語。無論是抒情寫景,還是敘事狀物,都是多姿多彩、曲盡形態。人物語言雅俗結合,諧謔有趣,頗多傳神之筆。與之相對應的兩篇譯文中,胡的譯文簡單,平實,給讀者平鋪直敘的感覺。相比而下,Denis C.譯文更加生動形象,對原文的翻譯更加細膩,貼切整體風格與原文相符。
四、結語
美國翻譯家瑪格麗特·佩登(Margaret Sayers Peden)的翻譯比喻很有趣:原作是一塊方方正正的冰。翻譯的過程就是冰溶化又重新結冰的過程。內在分子結構完全變化了,可譯作還是一塊看上去一模一樣的新的方方正正的冰。
通過中西方兩個版本的比較可知:翻譯應該在將原文的內容,精神實質,文化習俗理解透徹的基礎上再翻譯原文,并且在翻譯的過程中盡量保持原文的風格,本著文化再現的原則,將其譯出,而在譯文的詞斟句酌上也要顧及讀者的理解能力,從而使讀者能夠獲得與原語民族同樣的感悟。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5.
[2]何其莘.翻譯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
[3]黃源深.英漢散文比較賞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