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強 游軍
為認真總結近年來國家對種糧農民群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以下簡稱“三項補貼”)政策落實的經驗,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近期組成課題小組,對全市種糧“三項補貼”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為下一步推行“誰種糧、誰得補貼”改革試點作準備。
一、種糧“三項補貼”兌現情況
(一)政策執行和發放程序。
1.政策執行情況。赤壁市嚴把“三道關口”,確保將“三項補貼”發放到位。一是嚴把資金分配關。根據湖北省財政廳有關規定,會同鄉鎮、村組對受惠對象進行審核和公示確認后,再將資金按要求分配到人。二是嚴把資金審核關。鄉鎮財政所負責核對受惠對象戶名賬號等信息,市財政局對各項基礎數據的合理性和邏輯性進行審核后,委托銀行將資金劃入戶主的“一折通”賬戶。三是嚴把資金監督關。構建了多層次的監督機制:資金發放前,鄉鎮財政所將受惠對象姓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等,在鎮、村、組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廣泛接受群眾監督;資金發放后,市紀檢監察、審計、財政等部門每年對“三項補貼”資金發放情況開展一次拉網式檢查。
2.發放程序。按照“財政統發、國庫集中支付、審核權不變、高效便捷”等原則和“資金一戶管、資金一折發、服務一站辦”的模式,對“三項補貼”資金實行市級統發,把資金撥付簡化為“財政局~代理銀行~受惠對象”3個環節。全市建立了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依托、以監管制度和工作流程相配套的“一折通”發放系統,把“三項補貼”納入“一折通”系統管理,減少了資金轉撥程序,縮短了資金在途時間,深受農民群眾歡迎。
(二)面積核實、公示,統計上報情況。
1.面積核實情況。“三項補貼”資金是否發得準,關鍵是對種植面積的核定。近年來,赤壁市采取了惠農補貼面積審核責任制。“三項補貼”面積的核定,由各鄉鎮政府負責組織經濟發展辦公室等機構分季節(早、中、晚)、逐戶對農戶種植面積進行登記、核實,匯總填寫《糧食補貼面積農戶分戶登記表》后,經農戶本人簽字認可,由鄉鎮財政專管員簽署初審意見,再由鄉鎮人民政府加蓋公章上報市農業、財政部門,由農業部門負責全市糧食補貼面積的審核、匯總。
2.面積公示情況。各鄉鎮財政所對各農戶申報的補貼面積對照二輪土地延包資料,做好審核工作。并對所有農戶申報的農作物種植面積,通過《農民補貼網絡信息系統》生成每個村組的村民補貼情況公示表(包括補貼面積、補貼資金),加蓋鄉鎮政府公章后,由財政所專管員在村(場)內公示7天,公示表不允許交村干部代為公示。
3.統計上報情況。各鄉鎮財政所按戶填報相關數據表格,以村組為單位匯總,經組長、村主任、駐村鄉鎮干部審核簽字,并加蓋組、村公章,由鄉鎮財政所收集匯總,經財政所主任、主管農業鄉鎮長、鄉鎮長審核簽字,匯總鄉鎮數據,加蓋財政所、政府公章,將電子和紙質表格報市財政局相關股室審核。市局商貿股負責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農業股負責良種補貼的審核。審核無誤后,再通過全省財政系統內網匯總上報省財政廳相關業務處室。
二、種糧“三項補貼”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種糧補貼變成了土地補貼。從調查情況看,各鎮幾乎是把種糧補貼按承包耕地面積平攤到戶,種不種糧一樣得補貼,耕不耕種一樣得補貼,有承包地的農戶一戶不少地得補貼。一些鄉鎮把種糧補貼政策當成了國家對所有農民的定量補助,不種糧的農民把補貼政策當成了額外收入,種糧農民心里不平衡、不服氣。
(二)種糧補貼趕不上農資上漲。糧食直補、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資金3項相加,每畝僅111余元,對人均耕地在1畝左右的赤壁市而言,農民年人均僅補助百元,根本起不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作用。加上近年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漲價過快,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三項補貼”。
(三)補貼面積與實際面積之間有出入。在土地承包中,由于土地肥力和地理位置的差異,赤壁市部分鄉鎮的耕地面積是以耕地等級計算產量,以產量折算面積,農戶承包面積少于實際面積。在征收農業稅時是按面積計征,一些鄉村為少交農業稅,統計上報時進行了逐年下調,拉大了與實際面積的差距。同時,修建道路、農用設施、建設用地、退耕還林等占用了部分耕地,但沒有在耕地面積中減出。
(四)政出多門,難以管理。目前,“三項補貼”因為管理單位不同,發放依據、要求不同,形成了“一補一發”的現象,既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增加了監督檢查的難度。
三、進一步完善種糧“三項補貼”的建議
(一)廣泛深入宣傳。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層層宣講動員,把國家對種糧農民“三項補貼”的政策宣傳到戶,徹底糾正基層干部把種糧“三項補貼”當成“天上掉餡餅”、見者有份的觀念,使廣大農民認識到國家實行種糧補貼是鼓勵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多增收的政策措施。
(二)提高補貼標準。在國家不能大幅度提高糧價的客觀條件下,針對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的現狀,國家應對“三項補貼”的標準再提高,以解決農資價格漲幅大大超過國家對種糧農民補貼的問題。
(三)核實補貼對象。按照“誰種糧、誰得補貼,不種糧、不得補貼”的原則,對種糧補貼農戶和種植面積實行動態管理,每年確認一次。財政部門要加強與農業、統計(農業普查辦公室)、糧食等部門溝通核對,確保數據準確,使農民種糧補貼及相關信息數據得到農民認可。
(四)改進補貼方式。種糧補貼最好以種子、農膜、肥料等實物兌現到戶,這樣可避免得補貼不種糧,降低種糧成本,促進農業科技水平提高,利于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
(五)整合歸并補貼。建議上級財政及有關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將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一種補貼,因為其操作程序都一樣;將“糧食兩補”、良種補貼歸口管理,這樣不僅可以大大節省人力和物力,還可以減少差錯。
(作者單位: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