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并無優劣之分是一種互補
把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看做是時代的差別,想當然的工業文明創造的文明優于農業文明,更重要的是類型的差異,不是優劣差異,而是一種互補,文化觀念的互補。所以,凡事都要用分析的方法,定量定性的方法,這是不對的。
中國智慧集中的整體關聯的特征上,不應該把人和其他的物對立起來,而是要把它放在天地之間去,所以中國的文化整體關聯的智慧,是一種動態的智慧,不是分割的,絕對化地去認識事物。
西方的軍事思想是理想主義的絕對觀念,孫子兵法是現實主義的中庸觀念。西方,我就是我,敵人就是敵人,是敵人就要消滅光,而中國最好的就是不戰而勝,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西方醫學中癌是敵人,手術割掉,化療化掉,中國是調理,不一定要徹底消滅他,可以共生,達到平衡就好。目前西方也漸漸提出了可以與癌共存、并生。中國文化的智慧,還體現在天地人之間的處理,人有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能凌駕于天地之上。
天是生命的來源,天是“氣”,陰陽之氣,“和”了就是生命的出現,生命的健康也需要陰陽的平衡,天地和氣陰陽共生。天地是生命的本源,人不能做天地的奴隸,要靠自己的德行。德行提升可以得天下,中國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萬物是財富,相互的養育,人不能過分追求,否則就成為物的奴隸。
西方文化中的“天是上帝”,一切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創造的,中國的萬物是自然生成的,不同,因此人們感恩天,對上帝絕對的服從,“地”是財富,人可以隨意攫取它,對天沒有絕對的獨立性,在地面漆又是絕對的貪婪。
人本主義并不是“人類中心主義”
人本主義并非從西方傳來,恰恰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以人為本,民為邦本,西方傳統中是以“神”為本,所以整個西方世界,人都是在神腳底下。第一階段,文藝復興,沖破“神本”文化,第二階段16世紀的宗教內部改革新教,第三階段,啟蒙運動,一批西方人來中國發現中國人的道德自覺,自律來維持著社會,把中國的文化傳到了西方,他們找到了人自己做主的文化,可以沖破神,可以沖破一切的文化,高倡人本主義的旗幟。當時的伏爾泰、狄德羅鼓吹中國的文化,其實歐洲的近代人本主義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密切的關系,這種人本主義在歐洲取得勝利,在歐洲文化傳統思想中覺醒,于是提出“征服自然”主宰萬物。
所以各種各樣科技發展,都是為了主宰世界,于是發生了世界大戰,都是為了財富、資源的攝取,反思歐洲的文化出了問題,重新提出樹立新的“人本主義”。
在神的面前喪失自我,在物的面前又喪失自我。
一致認為要確立人本主義,自然資源只有到東方文化中去尋找。西方現在正批判“人類中心主義”,而我們正在把已經變化了的西方人本主義再傳回來。
北京的水資源其實相當豐富,可是現在卻把幾百年、上千年甚至上億年的水資源破壞了,人類想要把破壞的資源再恢復,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把征服自然重新回到尊重自然。
西方的人本主義是偏頗的,原來是要把從“神”那里解放出來,如今卻成了“人類中心主義”。
我們要從我們的傳統中,把人本主義根本的意義發掘出來,我們要防止人對物欲的過分追求。
天、地是人效法的對象,中國人描述升入:“德配天地”,天地那種“誠”、“廣大”。
中庸,我們把握了兩邊,但用的可能是中間。
中國有宗教有哲學不能用西方的標準來評判
宗教文化現象,我們上世紀以來,中國人都認為沒有宗教信仰,這是用西方人概括的宗教特征來衡量,宗教一是一種有神信仰,二絕對服從,三宗教是關注未來世界,四現在的科學是沖破宗教束縛發展起來。
這是對西方中世界宗教的概括,但它不適合一切宗教。
中國宗教的特色1、無科學;2、關注現實;3、自覺;4、所有的神都跟人在一起,神是一切變化莫測的現象的總稱。宗教可以是以人為本,多神,一神都可以。中國都是實踐哲學,沒有思辨哲學,認為中國沒有宗教、沒有哲學,沒有藝術,這嚴重打擊中國人的自信心。
中醫不是治病醫學是生命成長系統
中國的醫學有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與中國的文化是一體的,不是簡單的治病醫學,而是尊重、保護,讓生命健康成長的文化系統。
西醫是治療的科學,結果把中醫也比作治療,與西醫比治療效果,中醫是中國傳統的概念,而不是跟西醫想對立的。中文應該稱“國文”,中醫也應該稱為“國醫”,上中下之“中”,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上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重要的觀念變化,把人對并的關注轉移到生病人的關注。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服藥為中醫,曾國藩給他兒子寫信,“治心病,以廣大二字為要”;“治身病,以不藥二字為要。”是藥三分毒,最好的醫生十個人,只能治好七八個人。“不藥”通過日常生活、飲食、起居來調整。最核心的中醫“致中和”,“道”是氣,氣是物質,老子是唯物主義者,道是事物本來面目,不在萬物之外,也不在外物之上,我們要尊重事物的本來面目,它的本性。
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中國的傳統智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唐玄宗親自選了三本書《孝經》、《道德經》、《金剛經》,讓全國人民去讀,確立了儒釋道三者的關系,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現代社會的矛盾,主要是三種“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人的矛盾”,“人與自身的矛盾”,用儒釋道針對了這三大矛盾,順應自然,順應晝夜,順應勢時。
現在的中國婦女更年期很強烈,穿衣保暖上不懂得保護,坐月子是對中國婦女的保護,它是適應人體的變化的,適應環境的變化,中國的節氣很有科學道理。
道家告訴我們如何順其自然,達到“和”的狀態,達到“真性”。
儒家強調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有這樣的身份就擔當相應的權責,社會之所以不穩定,不和諧,人們都不愿意各守本分,所以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佛教看到生命的痛苦來源于人心,八苦纏繞,三苦攻心。道家講知足常樂,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身體統一,熄滅貪嗔癡,就達到了和諧,用儒釋道三教,解決面臨的三大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根本的支柱。三教不能偏廢,各有功能相互配合。但不是一副靈丹,一吃就好,而是要努力,首先要正確理解,用正知正見去引導,過程中肯定有邪知邪見在影響,任務繁重,我們用了一百多年,洗了腦子,變成了西方的思維模式,恢復過來至少也得要一百多年,西方提出的很多東西是現象,事實描述,但是深入思考,卻是最正常的東西,不有了事實的分別引起煩惱,恰恰要沖破分別,解脫煩惱,只有智慧才能解決,要拘泥于知識和事實的層面,要超越知識和事實給我們的錯覺,這就是“轉識成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