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燃
摘 要: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高校的財務管理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然而目前我國高校的會計制度卻相對滯后,在執行過程中的缺陷更是尤為突出,越來越不適應發展的需要,急需進行改革。因此,對于高校發展中面臨的會計制度新問題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會計核算基礎,將基建業務與基本業務核算系統合并,完善財務管理制度,提高運營水平。本文主要探討了高校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會計制度;問題;對策
近年來,我國各高校快速發展,高校的經濟機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前高校的會計制度已經很難滿足高校的發展要求,因此高校會計制度要積極變革,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使會計制度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推動高校的全面發展。
一、高校會計制度的存在的問題
1.高校收支核算不能形成配比
從事業收入看,高校收入來源除財政撥款外,主要是收取學費和教學科研收入;按照國家規定學校獲得的這部分收入,應當繳入財政預算外資金專戶,不計入事業收入。但現行會計制度,沒有規定收入確認的時間。高校收取的學費、住宿費等教學、科研收入全部上繳財政專戶。財政部門甚至在當年都不能及時返還,導致會計年度高校收入與支出無法配比,影響了高校資金運作。高校在財政專戶即使存款很多,也不能形成支出。從專用基金看,高校現行制度規定專用基金“先提后用、專款專用”。但是,提取專用基金如職工福利基金是按結余的一定比例提取,當年高校職工福利就無法開支,否則就是當年年底提基金在下一年度發生支出。這不符合在同一會計年度內收入與支出相匹配的原則。
2.高校資產核算方法不科學
在固定資產上,高校會計制度首次引進了“資產”概念,并規定“資產是指高等學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但會計科目設計及其核算內容與“資產”這一會計要素本身不相吻合。高校在購建固定資產時,實際上這是資產價值形態的轉換,并沒有發生耗費和損失,而按“會計制度”規定直接列支,對已經存在的經濟資源就作為“耗費或損失”來處理,高校固定資產只有與虛設的固定基金相對應。這實際上使固定資產核算游離于會計核算系統之外,既虛列支出,又不利于資產管理。
3.會計科目設計與核算不能全面反映經濟業務內容
現行高校會計制度中設計的會計科目及其核算內容,都無法涵蓋高校發生的經濟業務。例如,高校房改資金收支業務、融資貸款業務等,不可能做到“大收大支、全收全支”。由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帶來的同一所高校由兩個以上的投資主體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利益。那么,如何體現其各自的權利與義務昵?現行高校會計制度均無法反映。按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有關規定,我國民辦教育的舉辦者可以是企業、事業組織、各種社會團體,也可以是公民個人,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舉辦者從社會自籌的資金,并且允許舉辦者可以取得合理回報。合理圓報就是企業辦學的“利潤”,必須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才能真實反映。但是,這些在會計核算上如何反映?一些民辦高校通常采用企業會計制度,這是對現行高校會計制度的摒棄。
二、完善現行高校會計制度的策略
1.改收付實現制為權責發生制
在權責發生制會計下,能通過非現金資產、負債、營業收入、費用、溢余和損失的核算,而把某一個體的經營活動和影響它的交易、事項和情況,與它的現金收入、現金支出聯系起來。故權責發生制會計能提供有關某一個體資產和負債及其變動的信息,從而滿足非贏利組織報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這是僅限于現金收支的收付實現制會計所不能提供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非贏利組織會計包括高等院校會計的會計基礎應采用權責發生制,而不是收付實現制。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有助于高校教育活動收入成本正確計量,真實反映學校財務運行狀況和財務成果;同時,又能有效地將高校支出與收入聯系起來并形成配比,促進高校支出的“代際公平”,為以績效管理為導向的高校改革創造條件。
2.建立資產及其價值補償核算體系
根據高校固定資產的類別,應采取有所區別的資產補償核算方法。對房屋和建筑物、專用設備與一般設備,應采取折舊的辦法。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從資產評估(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減值處理到計提折舊已有一套成熟的核算方法和管理辦法是很科學的。因此,高校應予采用。對文物和陳列品以及圖書,則應采取設置基金的辦法。因此,需要增加“固定資產折舊”科目,將“修購基金”的明細科目名稱改為“圖書、陳列品基金”,并按不同渠道提取資金,以實現固定資產的價值補償,滿足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成本核算的要求。此外,
還要參照企業會計核算方法,明確無形資產的核算與攤銷方法等。
3.設計核算教育成本的會計核算科目
根據財政部制定的政府預算收支科目,目前一般預算支出分為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三大類,修訂高校會計制度應與財政預算改革相銜接,并體現高校成本核算的特點。著名美籍華裔教育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滿超將教育成本分成兩類經常成本和資本成本。經常性成本中又包括人員性成本和非人員性成本;資本成本則主要指固定資本投入,如校舍建設與大型設備、土地成本。筆者認為,改革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可吸收這一觀點,目前高校成本核算也不宜過細,否則靠加工出來的相關數據核算成本將影響成本的真實性和可比性。實際上,政府預算科目中“人員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屬于高校經常性成本中的人員性成本,“公用支出”屬于高校經常性支出中的非人員性成本;學校征地、基本建設和固定資產購置支出則屬于資本成本。
三、結語
總之, 正視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分析改善,建立一個動態改進、權責明確的管理機制,是高校應對經濟發展新情況和會計核算新內容能找到解決方法的正確途徑。因此,高等學校可以保證管理信息質量的真實可靠、維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以及實現高校教育的全面發展和戰略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華:對實施新高校會計制度的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4,05(09):78-79.
[2]李飛.新舊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比較及啟示[J].教育財會研究,2013,24(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