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玉玲
我們都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老師,是孩子親近最可信任的人。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
一、放任的溺愛
幾乎每個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愛太過分子,變成了溺愛,表現為:滿足孩子的一切甚至是不正當的要求,袒護孩子的錯誤行為,對孩子的一切包辦代替,對孩子的不得當的夸獎等,這樣做危害是很大的,會導致孩子自私、懶惰、貪婪、自傲、缺乏生活能力,缺少愛心,不懂得感恩,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周圍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要大聲呼喊,醒醒吧!家長,不要再讓你的溺愛害了孩子。
二、沉重的嚴愛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弄得孩子疲憊不堪,一點自由玩樂的時間都沒有,從小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上學以后,有些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分數,讓孩子只學習課本知識,其他課外書籍一律不許看;在家只允許孩子看課本寫作業,其他任何事不讓做,家務活也不讓做。這些家長認為學習時間越長,成績就會越好,做其他事只會影響學習,于是買了大量的輔導作業讓孩子寫,報各種輔導班給孩子補課,他們不知道把孩子當成學習機器的做法既對學習沒有好處,也忽視了對孩子的品德和其他各種能力的培養。
我們班有一個孩子的媽媽對她的兒子的學習過分重視,對孩子從小到大的學習都嚴格看管,孩子已經養成了依賴性。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這個孩子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性,比如自覺性差、愛撒謊、做事能力差等,我認為這樣的孩子即使在家長的強壓下考上好學校,以后也很難有什么發展和作為。
以上例子說明現在父母不能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狹隘地只看著孩子的分數,忽視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和品德的培養,否則無法培養合格的人才。
三、自私的錯愛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給的,因此孩子什么都要聽自己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常逼著孩子去學他不喜歡的東西,而孩子喜歡的東西又不讓他學。
前天我在路上聽到一對母子的對話,那個孩子大概在上小學,媽媽說:“下次不準再看小說了,我花錢給你讀書,就讓你看這些書啊!”孩子說:“我看的是《西游記》《紅樓夢》等名著,怎么不能看?”媽媽說:“什么名著不名著,我花錢是讓你好好學習,其他書一律不準看。”媽媽用自己的狹隘扼殺了一個孩子閱讀文學作品的權力,真是讓人惋惜。這個媽媽并不明白孩子看課外書也是一種學習,甚至比課本中學到的東西更豐富。這也讓我想起我經常在班上叫學生多看課外書和有益的電視節目,學生們都抱怨說家長不讓看。
我們班一個復讀生的情況也讓我感受到家長自私的錯愛。這個復讀生成績很差,坐在班級的最后一排,從不聽課,只是自顧自地畫畫。他說從小就喜愛畫畫。可他家人不同意,非要他來復讀,認為畫畫不是正經事。唉,我既為家長的無知而感到可悲,又為這個孩子而感到可惜。其實像這樣的事情還有許多,有些孩子喜歡體育,有些喜歡音樂,有些喜歡舞蹈,可是在很多家長看來,這些都是歪門邪道,只有學好課本知識考大學才是正道,逼著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完成家長的意愿,結果往往家長的目標沒達到又耽誤了孩子的前程,這就是父母的自私的愛導致的錯誤結果。
以上三方面是我歸結的父母對孩子愛的不同方式,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方式不對,愛得不得當,反而把“愛”變成了“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