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奎
新課程的實施像一場及時的春雨,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為廣大教師提供學習、改革和發展的機會。課堂教學依然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渠道,專業知識是課堂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忽視了課堂中的育人知識就會失去教學應有的作用,教師的職責就是通過專業知識的教學從一個側面展示現實世界,這本身就是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脫離語文知識的教育是空洞的,牽強附會的教育是不受歡迎的。即使在相關問題中,要占用較長時間也是不可能的。因而,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就需要藝術。
在教學中育人很重要,但這種教育是無形的,關鍵在于滲透。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語文問題的教學,從中抽象出具有共同的、本質性的東西,并盡可能用精煉的、富有哲理的語言表達出來,以吸引、感染和教育學生,既增強教學的效果,又達到育人的目的。
一、張弛有度的語文教學才能使學生最大化地吸收所學知識
教師一般都不愿意面對沉默的課上環境,似乎沉默就一定意味著教學的失敗,于是教師幾乎是使盡渾身解數,實踐操作、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游戲競賽等,層出不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也被調動得淋漓盡致。似乎氣氛活躍證明了學生參與度高,主動性強,熱情高,學習效果好。但是,冷靜地分析這熱鬧的課堂,實際上還是有著很大的缺陷的。因為熱鬧的課堂只是少數好學生的表演舞臺,而且熱鬧的課堂助長了學生浮躁的學習風氣。再有,就是熱鬧的課堂不利于學生進行獨立深入的思考,這樣的語文課缺少學生靜靜的思考,缺少學生的獨立反思。因此,一堂語文課,應該張弛有度,動靜相生。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如果長時間處于亢奮緊張狀態而缺乏必要的“松弛”,那么,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反而會出現停滯狀態,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一段緊張的教學活動之后,要留給學生一點“緩沖”的時間,使他們的思維由緊張轉為松弛,甚至還可以留給他們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可以利用這種“間歇”充分咀嚼、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或者去回憶、思考、聯想,也可以進行實際訓練,這對學生能力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二、充滿激勵的語文教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對看似平淡、枯燥、繁難的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學情境,能使課堂教學不時出現智慧的火花、思想的漣漪,能化無聲為有聲,化抽象為具體,化被動為主動,對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才能夠結合實際,真美兼備,情理交融。語文教學要給學生這樣一種信念:一旦目標確定以后,要心無旁騖,全力以赴,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教學片段,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使課堂產生凝聚力,對學生激勵與教育效果也更顯著。同時,在語文教學中,還要注重給學生參與的機會,注重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生活在激勵中,更有信心地完成語文學習。
三、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才能營造最想要的教學氛圍
對學生來說,課堂知識的重點往往也是他們學習的難點、重點。在傳統教學的課堂上,往往習慣了由教師總結重點,分析難點,學生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仿佛把這些重點難點解決了,學生就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了。但是,當教師把這一切大包大攬之時,就等于在學生還沒有發現問題的時候就將問題的答案拋了出來,那么這些重點難點對學生而言還有何可難?疑問又從何而來?要知道,正是這些所謂的難點、疑點,才是啟發學生思維、教學生“會學習”的最佳切入點,而傳統的教學方式等于完全抹殺了學生在學習中因難點或疑點所帶來的震撼力。教學,不僅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會他們善于合作、善于在集體的智慧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一個沒有合作意識的教師就只能是一個失敗的教師,他的學生也是失敗的學生。傳統的教育模式束縛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缺乏師生之間的交互活動,而且在這樣的單向交流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不會提高的。學會合作是時代對每個現代人的要求,語文課堂中也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語文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活中無處不體現著語文知識,因此語文與生活密不可分。同時,在新教材的課程資源開發中,也應加強生活中的語文的開發,引導學生遨游在生活中的語文海洋,發現語文之美。
教書育人是水乳交融的一個整體,語文課中,一個具體問題的抽象、一個同類問題的聯想、一個恰當的比喻、一個智慧的幽默、一個生動的玩笑等,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語文文化與語文人文精神是任何說教無法比擬的。實踐表明,只有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做到“魚和熊掌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