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標
一、模式構建的意義
當前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從理論探討到應用研究,都在不斷走向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從總體上看,發展還不平衡,尤其是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費時多而收效少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可以嘗試一種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讀悟式”閱讀教學模式。
“讀悟式”閱讀教學模式,大膽破除了“教師——知識——學生”的教學程式,追求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在讀中感悟、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讀中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巧妙絕倫、抒發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達方法的匠心獨運,然后,在悟中反復誦讀、賞讀,讀出文章的意、情、境。這樣,學生在讀通、讀懂的過程中,自然豐富了語言積累,并不斷將新知識溶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發展。
二、模式的教學目標
“讀悟式”閱讀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讀”為主線,以疑促讀,以讀促思,讀思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在“悟”中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讀書的能力。
三、模式建立的理論依據
1.《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是學生自主審美體驗的實踐活動,是學生自身個性化的閱讀,而非教師的一葉遮百樹的模式教學。
2.以讀為本是繼承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的精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多讀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個重要的途徑。
3.讀是符合少年言語發展特點的,由于少年內部言語尚未充分發展,讀既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維的參與,又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四、模式建構的原則
模式操作的基本原則是“讀悟式”教學模式思想及本質意義的體現,是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的準則,是制定教案的依據,從客觀上反映了模式的基本規律。“讀悟式”閱讀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四條原則:
1.語思統一的原則。把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統一起來,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貫串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2.以讀為本的原則。課堂上,學生通過朗讀、默讀、背誦、復述等方式,做到眼看、口誦、心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書讀通順,讀連貫,披文入情,入境悟神。鼓勵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發現問題,大膽質疑,主動鉆研,相互探討。
3.有效性原則。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從目標假設、策略選擇、探究深入及價值評判等活動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時間,進行有效的調控、反饋、矯正,不斷實現學習目標并向新的目標推進,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4.情感性原則。情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動因,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讓情感進入課堂,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情感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是情感的驅動器,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并恰到好處地運用激勵評價手段,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體味求知的樂趣。
五、模式的基本框架
1.基本模式示意圖:初讀感知 → 精讀理解 → 熟讀遷移。
(1)初讀感知: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如果課文是寫人的,就要大體上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是記事的,就要知道這件事的大致過程。如果是說明性的,就要知道這篇課文說的是什么事物,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
(2)精讀理解:當學生對課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體認識之后,就要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幫助學生體味、領悟。所謂重點,就是課文中具有關鍵性、主導性的內容。所謂難點,就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難以理解的地方。
(3)熟讀遷移:通過熟讀、背誦形成的語言積累要經過遷移性的練習才能逐步實現內化,熟讀遷移階段要引導學生感悟,主要是通過范文語言的遷移運用,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悟性,使學生懂得分辨語言中的優劣高下,逐步地達到準確、得體、生動地運用語言的目的。
2.基本模式各階段教學內容示意圖
(1)初讀感知:自讀課文,知文意,檢查交流,認讀生字詞,字詞質疑難,匡謬正誤。
(2)精讀理解:檢查回顧,抓重點,理思路,交流小結,提煉主線,學語言,練朗讀,加深了解。
(3)熟讀遷移:圍繞重點,特色賞析,輔導訓練,拓展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