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建軍
鎮江市初中教研員丁國斌在談到文言文教學時,提倡把“文”和“言”結合到一起,兼顧“以言帶文”和“以文帶言”。因為這樣的古文教學,才有可能還原語文教學的本色,才有可能使古文教學更有語文味兒。
以《黔之驢》的教學為例,既不能偏“文”而輕“言”,也不能偏“言”而輕“文”,而應該把這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第一課時
主要完成四個任務:1.了解柳宗元;2.流利地朗讀課文;3.翻譯課文;4.用自己的話講《黔之驢》的故事。
如果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目標還是明確的好,上課扎扎實實完成幾個任務,學生一目了然,易于接受。要結合教學實際推行生本教學,把明確的任務作為前置作業布置下去。
早讀課時,可以讓學生就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交流。上課時,小組可以直接展示,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一)了解柳宗元。這一環節學生展示的大部分是柳宗元是什么朝代的、字是什么、唐宋八大家之一等,缺少深入的了解。教師可在這里適當補充。例如,參與王叔文的改革,八司馬事件,以及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情況,等等。這對學生來說吸引力大,而且對于學生理解柳宗元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有很大的幫助,知人論世,這就是“以文帶言”。
(二)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一步小組展示朗讀,糾正讀錯的字與讀破的句。第二步訓練學生讀出情境和形象,可以抓住幾個片段進行練習。通過語氣的控制和重音的渲染,達到感知情境和形象的作用。誦讀文言文的過程不僅是正音識字的過程,也是解詞悟意、揣摩思考的過程,文言文教學必須在反復誦讀中才能品味語言之精練、意境之優美、內涵之豐富。
(三)翻譯課文。學生根據書下的注釋先口譯,小組展示時再讓學生之間相互請教,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學得興趣很足。當學生翻譯其中的一句時,可以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力求讓句子表述得更完美。
(四)用自己的語言講《黔之驢》的故事。如果這個環節在實際的操作中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把它作為當天的作業,讓學生去完成。
二、第二課時
教師上課之前的準備工作是拜讀各位學生寫的白話版的《黔之驢》故事,針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做好相應的準備。
(一)用自己的話講《黔之驢》的故事。學生先相互交流昨晚自己寫的故事,再進行小組展示,然后可以拋出一個問題:《黔之驢》寫得好在哪里?
(二)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可以得出兩點結論:1.描寫精彩,具有濃郁的文學色彩。2.寓意深刻,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達政治見解。
(1)老虎的心理描寫:以為神→莫相知→以為且噬己也→覺無異能者→終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動描繪虎認識驢的心理過程,推動情節發展。動作描寫寫出虎對驢逐步試探的過程,表現其做事謹慎、工于心計而又大膽的特點。其中一個“窺”字,勾畫出老虎初見驢時,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謂一字傳神。驢子的動作“一鳴”“一蹄”,形象寫出驢在“龐然” 的形體掩蓋之下的徒有其表、外強中干的虛弱本質。
(2)組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深刻寓意。要求: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說幾句議論的話,談談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①從虎的角度——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②從驢的角度——諷刺那些毫無自知之明而自招禍患的人。
③從虎與驢的關系角度——要堅持,不放棄;要知己知彼,不要虛榮和賣弄,要正確估計對手,等等。
(3)探討柳宗元寫《黔之驢》的用意。作者在文中對驢進行的描寫僅僅是為了嘲諷驢子嗎?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就可知道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政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又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上層人物。
(三)文本延伸:表演課本劇。編演要求:學習小組內合作,最后挑選三人,一人念旁白,另兩人分別扮演驢和老虎。表演前要仔細揣摩角色的心理、動作和神態特征,努力再現作品的精彩畫面,老虎的心理活動用內心獨白的形式表達出來。在尊重作品的前提下力求突出個人的創造力。黃厚江先生在《本色語文》一書中也說過,語文學科教學的本質特征應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通過學生寫,再讓學生演,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提升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四)布置作業:重寫《黔之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