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和正確地理解、掌握并運用文字的能力,同時應當注重幫助學生建立對語文的情感,培養他們對人生的積極態度。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傳授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的精神品格。
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對語文課堂“有效設計和實施”的看法。
一、最好的教育就是給學生能力相當的教育,讓語文課堂“慢”下來
最好的教育就是給學生能力相當的教育,一篇課文,特別是名篇,其內涵十分豐富,教師不可能通過一堂課或是兩堂課就讓他們理解感悟,更多的是讓他們隨著自己的成長慢慢去體悟和領會。
《社戲》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看社戲往事的小說,文章采用寫意的筆法,文字中彌散著濃郁的江南水鄉氣息,所展現的是一份“悠悠少年心”。要讓學生品讀出美感,僅僅面對文字,美感從何而出呢?
可以先引情,以宋·章良能《小重山》中的句子“舊游無處不堪尋,無尋處,唯有少年心”引入本課,奠定一個追憶往事、回歸少年的課堂氛圍。
不急于看戲,不急于品析,只是讓學生在平橋村逛了一圈,結識了一群朋友,如此慢節奏地鋪墊便為月下航船增添了一份期盼。學生在賞析明月清風時,就能帶上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了。于是妙筆生花,一個個少年心便浮了上來,課上到此處,學生已自失于《社戲》之中,關于“豆為何好吃,戲為何好看”,便也不言而喻了。
課堂教學中,閱讀是需要時間的,具體具體再具體,細節細節再細節。語文教學總體上是慢的藝術,作家王安憶說,讀敘述才有可能讀出文章的厚度與深度,語文課堂要立足于文本,立足于敘述,立足于學生發現。
二、轉換語文課堂模式,嘗試有領導的茶館式教學
傳統的語文課堂模式是“內容——教師——學生”,一成不變的課堂讓學生漸漸喪失了興趣,喪失了提出問題和探索知識的能力。應該將“課堂模式”轉換成“問題——指導者——問題解決者”的模式,讓“學習活動”貫串其中。教師在這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有領導的茶館式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地位,培養他們發現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上,可將三分之二的時間還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工明確,問題要很具體。在《社戲》的教學中,可以欣賞月夜,可以親近人物,使每位學生都沉浸在少年美好的時光中,走進了夢境中的桃源。在《貓》的教學中,可以讓三個小組成員分別扮演三只可愛的小貓,訴說自己的經歷,學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學《登上地球之巔》時,可以召開“登頂者的記者招待會”,讓學生講述自己登山時遇到的困難,感受登山運動員的可貴精神。這樣的課堂,教師擔負起引導員和啟發員的角色,不替代學生,把學生領進文本。
當教師轉變角色的時候,學生才能發現自己,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讓教育走進學生的心靈
海德格爾在《詩·語言·思》中說:人,詩意地棲居。這句話對語文教師來說,不失為一種良藥。長期以來,教師習慣于關注學生對文本考試意義的理解,而不在意文本對學生心靈世界的關懷。長此以往,學生也許會像陶淵明一樣感嘆: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朱自清的《背影》簡單短小,但每每讀來,總是令人心生感動。文章敘事并無特別之處,讓人動容的定是父親那矮胖的攀爬的背影,作者的眼淚流了三次,讀者的眼淚也流了三次。但是背影又何其普通,何其平常,這樣的文章,不能只看背影,而是要引導學生透過背影去體會深沉的父愛。
這樣的課文的教學,一定要立足文本,但也一定要超越文本,進入學生自己的情感世界,才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觸及心靈的情感共鳴,可以轉化為學生自覺審美的“催化劑”,使他們自主地品味文本,關注細節。這樣的課堂,才能夠讓學生升華自己的情感體驗,真正理解背影的意義。
教育就是撒下一個又一個小小的火種,也許播種之時不能見其光亮,但時間久了,終能連成一片火海,溫暖人心。要相信,最好的課堂不僅是知識的搖籃,更是人格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