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
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做,才能使師生、生生、師生與文本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呢?重要的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保持師生良好的課堂心態以及課堂諸要素之間的和諧狀態。這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種教師善于啟發誘導、學生思維活躍、師生合作默契的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和顧慮,心情舒暢自由,能高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和情感溝通。師生、生生與課文及課文作者和諧互動,共同成長,一個好的教師是十分善于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有“三個允許”,即允許出錯、允許該正、允許保留意見。這樣,課堂上學生思維才能活躍,師生的感情才會和諧、融洽。
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必須注重多交流,課堂教學中要實現多向交流,就必須將全員教學、小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
1.在全員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動口、動手、動腦相結合的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創設怡人心境、動人心魄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感知教材,獲得新知。給學生提供讀、寫、聽、說、思的時間和空間,以使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2.在小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導”的作用,不但要注重自己與學習小組及其成員的交流與討論,也要注重學生個體與學習小組、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與討論。在交流與討論中,-教師重在問題的發現、收集、歸納與解決。
3.在個別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個體之間的交往、教師與學生個體之間的交往。交往中,可以發現學生知識的不足和認識問題上的缺陷,以便因材施教。
據統計,中小學語文教材有90%以上的課文表現了自然景色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形象美,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這為教師利用語文教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使學生“披文以入情”,從而受到感染,與文本產生共鳴。
怎樣才能起到激情的作用呢?要注意以下三點:
1.選在高潮處。高潮是敘事性作品中基本矛盾沖突發展到最緊張、最尖銳的階段,也是人物情感和性格表現得最淋漓盡致之時,因此,把動情之點選在作品的高潮處,最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
2.選在點睛處。比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吶喊》自序》一文時,可以抓住開篇句:“我在年輕時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一句中的“夢”字,安排以下教學環節:作者說自己“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夢”比喻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夢”?作者說這些夢“大半忘卻了,“又不能全忘卻”。各指什么?從這些“夢”中可以看出魯迅什么精神?在以上圍繞“夢”的幾個問題的思考、討論中,學生就可以深刻地感悟到,雖然作者的美好理想未能實現,夢“大半忘卻了”,但他不斷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偉大精神卻始終沒有丟棄,這種精神一直貫串于他的整個生活經歷之中,成為他奮起吶喊的精神之柱。
3.選在無疑處。宋代張載說:“于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語文教材中,有好多地方看似淺顯,以為明白了,其實不然。如果細細揣摩,將會品味出其中的意和妙處,從而受到感染。如,魯迅先生的《自傳》一文中寫到作者經歷中的兩次“變計”,原文是這樣寫的:“不久,分在管輪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艙面了,便走出,又去了礦路學堂,在那里畢業,被送往日本留學。但我又變計,改而學醫,又學了兩年,又變計,要弄文學了。”這段文字明白如話,一讀即懂,可說是“無疑處”了。在教學此文時,就可以在這“無疑處”抓住“變計”一詞,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討論: 魯迅為什么兩次“變計”? 從兩次“變計”的原因中,可以看出魯迅的學習動機是什么?經過引導和討論,學生便明白了魯迅兩次“變計”的原因。
因此,語文教學者更應該講究藝術,只有將藝術帶入課堂教學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