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如果說過去的20世紀屬于物質資源的時代,那么正在進行著的21世紀則屬于知識經濟的嶄新時代。知識經濟不僅改變著世界經濟結構,也改變著傳統觀念。知識經濟時代,掌握知識成為人們的追求,人類的未來和國家的繁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知識的應用,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將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要想不辱使命地培養一代新人以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必須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更新和知識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教師若不及時學習新的知識,不注意充實提高自己,就將面臨被時代淘汰的命運。所以,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應具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雙重身份。
要當好一名符合新世紀要求的語文教師,必須切實轉變教學理念,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斷提高自己反思性教學實踐的能力。
一、術業專攻,知識多元
學科教育的整體化是2l世紀教學工作的發展趨勢,教師必須具備能夠適應現代教育對本學科教學所要求的專業知識,要有從事教師職業所規定的合格的學歷和文憑。馬可連柯說過:“學生可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蘇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師的知識面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多,他才能成為教學過程的精工巧匠。”對教師來說,不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要加強業務進修和廣泛的學習,跟蹤學科學術動態,了解新觀點,掌握新信息,不斷更新知識,站在學科的前沿,實現由經驗型到科研型的轉化。
二、所學豐富,素養深厚
文化素養的含義非常豐富,范圍也非常廣泛,它是個體掌握的所有知識經過個人思維的整合與積淀而形成的。不僅指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湛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和一定的美學知識,也包括廣泛的社會學知識、人文精神、文化視野等。作為一名現代教師,只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素養,才能成為學生思想的引導者,才能用自己的學識、人格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三、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就是學生的一面鏡子,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該先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應該先不做。教師應在道德方面成為學生的表率,處處以身作則。教師的價值一方面表現在知識的豐富,另一方面則應更多地體現在對學生道德、人格方面的影響。名師出高徒,學生所需的名師,不僅要學富五車,教學有方,而且要有崇高的師德,學生則“度德而師之”。因而教師的道德、人格愈來愈成為新時代的一張王牌,教師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教師應該是學生閱讀的道德書籍,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雖然不是完人,但在學生心目中,應該是美好的化身和模仿的榜樣。因此,教師必須做到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四、 與時俱進,科技創新
“創新是不斷進取的靈魂”,因此,知識經濟同時又是一種創新經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競爭更加激烈,未來的人才必須要在國際大環境中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能自覺站在世界發展的大背景下,掌握必要的科技信息與手段,求得生存。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要有創新型的教師。所以教師必須實現從教書匠向學者型的教師轉化,能“吸取由教育科學所提供的新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地加以運用,并且發現新的切實可行的方法”。教師只有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擔負起國家的使命、人民的重托。
不論在哪個崗位,從事哪種專業,教師都應該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現者、開發者。只有教師本身具有創新素質,才能以“身教”的師表來樹楷模、導方向、做人梯,才能有創新教育。因此,時代呼喚高素質的創新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