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向軍 喬夏陽
〔摘要〕 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既要汲取以往的經驗,又要積極創新。當前,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黨的先進性與否涉及民眾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與接受程度,要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升黨的凝聚力和話語權,為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構建堅強的領導核心;積極發揮文化工作對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動性,為意識形態工作創造場域、提供平臺,促進意識形態功效的實現,維護意識形態的安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馬克思主義內容的通俗化與傳播渠道的豐富性,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拓寬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途徑。
〔關鍵詞〕 意識形態安全,先進性,文化工作,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5)03-0055-05
意識形態安全簡單來講就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的穩定與完整狀態,其實質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其體現在公眾對社會主流價值的高度認同性和內驅性。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程度不斷加深,社會結構趨于網格化和碎片化,表現在意識形態領域則是多元文化交融、多種思潮涌動、多樣價值并存,意識形態工作形勢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公眾的價值認知發生著從單維認同向多維比較、從注重傾聽到強調參與的轉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導向與公眾價值內化的接受則成為一個“強震”與“共振”的多元變量關系,其結果便是當前意識形態結構由“一條大河波浪寬”的價值凝聚轉變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價值離散,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滲透影響、價值認知交流交融交鋒日漸頻繁的背景下,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在黨的歷史上,也曾面臨過此種困局,但基本上都被化解了。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意識形態領域則呈現出復雜狀況——新舊思潮交織并存、傳統與現代價值理念沖突矛盾、不同社會階層話語體系風格迥異。面對這種狀況,我們黨對意識形態領域予以整合,加快了人們對新社會、新政權、新制度的認同,這不僅為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國民經濟提供了思想保障,也為新形勢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歷史啟示。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既要汲取以往的經驗,又要積極創新。當前,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一、不斷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構建意識形態安全的領導核心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 〕 (P98)這就意味著,不論社會形態如何,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經濟與政治上的統治地位,都竭力維護其在意識形態上的主導地位。對于執政黨而言,加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則可使公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政黨意志的影響,使其內化為個體的信仰和價值,政黨意識形態則可上升為主流意識形態,在提升社會價值凝聚力的同時增強執政黨的合法性要素。但在此過程中,執政黨必須保持必要的先進性,使其推出的理論與價值符合社會發展方向,滿足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公眾對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有自覺的向心力,實現對社會大眾意志的統一和對社會精神力量的凝聚。只有這樣,執政黨才有可能長期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保持社會意識形態的先進性、持續性和穩定性,從而維護意識形態的安全。
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與建設的重要法寶。正如毛澤東所說:“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 〔2 〕 (P435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隨著政權的相對穩定,黨在組織建設上完善了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地方各級宣傳部管理從中央到地方的意識形態工作,負責出臺意識形態領域的相關文件,并闡釋相關精神,最終通過政府各級文教系統落實為具體的政策方針,以貫徹黨的意識形態路線。此時,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不僅體現在組織體系的完善上,更體現在黨不斷增強其先進性而展示出的強大凝聚力上。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黨的地位的變化也使一些黨員干部在心態上發生了變化,貪圖享受、驕傲自滿的情緒有所滋生,官僚主義、命令主義作風有所蔓延,甚至有個別干部貪污腐敗,受到黨紀國法的處分。為提高黨的戰斗力和執政能力,遏制黨內出現的部分黨員蛻化變質現象,中共中央于1950年5月發出《關于在全黨和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又發出在全國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三反” 運動的號召。通過這兩次運動的開展,黨的工作作風有了明顯改善,廉潔、高效、親民成為各級黨組織的普遍特征,黨在全社會的凝聚力顯著提升。 除此之外,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現實需求和新的任務,我們黨組織黨員干部學習馬列主義和科學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文化素養,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是由于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斷自我完善,始終保持著先進性品質,黨的威望和凝聚力才能在全社會不斷增強,意識形態工作也隨之提升了成效。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學習黨的理論和政策,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精神被普通群眾廣泛接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也得以不斷擴大。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黨的政治信仰依舊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來源,黨的先進與否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否可以取信于民。我們必須看到,新形勢下不少黨組織的建設工作明顯落后于時代發展需求,一些基層黨組織脫離群眾,對群眾的利益訴求漠不關心,缺乏凝聚力和戰斗力,一些黨員干部甚至認為意識形態可有可無,意識形態淡化論、虛無論、終結論等思潮具有一定的市場。在一些農村地區,宗教思想蔓延,一些黨員干部甚至參與布道,意識形態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該怎么辦?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必須正視黨的先進性對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認識到黨的先進與否涉及民眾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與接受程度,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黨的先進性建設,使黨永葆生機,為意識形態安全構筑領導核心。新時代,黨的先進性著重表現在對市場經濟的駕馭能力、對社會局勢的掌控能力、對民主政治的引導能力、對思想文化的導向能力和其自身的防腐抗變能力,這些都對維護意識形態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增強黨的先進性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對基層黨組織先進性的提升。基層黨組織處于工作第一線,是社會政治結構的中間力量,發揮著上情下達的橋梁作用,其行為與作風關系民生、直達民意,是黨的形象的生動體現,是實現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基礎。在新形勢下,要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必須加強與改變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和作風建設,在思想上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意識形態斗爭中敢于“亮劍”,勇于唱響主旋律,以鮮明的政治態度主動發聲,劃清群眾思想上的是非界限,澄清群眾價值觀上的模糊認知;在作風上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立黨宗旨,保障基層群眾的基本權利,改善群眾的日常生活,體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能動作用。增強黨的先進性,既可彰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先進性,革除西方社會思潮中的不良因素,抵御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滲透,鞏固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堡壘,又可擴大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提升黨的凝聚力和話語權,從而為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熔鑄堅強的領導核心。
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提升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與國際傳播能力
文化與意識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在改造世界進程中所創造出的成果,但二者的范疇不盡相同,文化作為人類精神性存在的總概括,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意識形態則產生于階級社會,是有始有終的歷史范疇。文化先于意識形態的產生而產生,意識形態實質上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殊形態。因此,在歷史上產生于文化之后的意識形態,其之所以成為體系是依賴于人類文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 〔1 〕 (P585 ) 。這就表明,文化在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提供現實資源的同時,也在意識形態上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文化的印記,在意識形態中凝結著現實文化的光輝。可以說,意識形態在文化的母體中產生,文化則是意識形態的現實表現。在具體的工作中,文化工作對意識形態工作也表現出這樣的能動性特征。基于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現實的、外在的形式,文化工作可為意識形態工作創造場域、提供平臺,文化工作的繁榮與發展,則有助于意識形態功效的實現,從而有助于維護意識形態的安全。
延安時期,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便對文化工作對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動性作出了具體論述,如文藝工作的立場應“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文藝批評的標準應堅持政治標準與文藝標準的統一,其中“總是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的,等等。這都鮮明地反映出文化工作對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動性特征。解放戰爭時期,為鼓勵解放區農民保衛土改成果、參加革命,共產黨人對農村戲曲內容進行審查,對傳統藝人予以改造,將黨的方針政策融會于農村的秧歌、戲曲、曲藝活動之中,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解放區農村中原本殘存的陳規陋習得以革除,封建迷信思想也被革命思想所取代,農民政治覺悟得以大幅提升。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改變當時社會紊亂、消極的意識形態局面,以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體系瓦解人們思想中殘存的封建的、落后的、傳統的東西,中國共產黨以文化工作為著力點,將意識形態的灌輸寓于文化工作之中,保障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意識形態的安全。首先,將傳播馬克思主義作為文化教育的基礎性工作。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共產黨便號召在全國范圍內學習馬克思主義:“全黨必須明確,向人民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以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是黨的一項最基本的經常的任務。” 〔3 〕 (P123 )在全社會范圍內展開對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工農群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廣大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有了基本的了解,對共產黨和人民政權有了更為理性和深刻的認識。其次,在文化形式上破舊立新,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指導。為使文化工作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在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培養人民群眾高尚的道德品質,黨加強了對電影和曲藝工作的引導與改造,使其朝著正確的文化方向發展,對電影、戲曲等文化工作提出了“改戲”、“改人”、“改制”三大任務,《白毛女》、《鋼鐵戰士》等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影片贏得觀眾的廣泛好評,新編劇目如《龍須溝》也成為群眾百看不厭的作品。我們黨通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化工作宣傳了新的意識形態理論,在全社會范圍內掀起了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熱潮,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陣地得以建立,為黨領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障。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傳統的意識形態工作結構與方式被不斷解構,隨之而來的是人們認知世界的感性化、情感世界的碎片化和精神世界的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借助文化工作可實現意識形態的“融于有意”與“化于無形”。與此同時,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都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以在國際競爭中占居更為有利的地位。因此,文化的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也急劇提升,全球范圍內文化領域的交往也愈發頻繁,意識形態的滲透也愈發嚴重,這對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形勢提出了挑戰,要求我們在新形勢下尤其要重視文化工作對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動性。首先,實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在當前文化工作中,我們必須認識到守舊必亡、固守必敗,只有以攻為守,在文化工作中緊跟時代步伐,勇于打破舊有的文化結構、文化存在方式和文化生態體系,利用新興文化媒介,努力篩選文化產品,積極整合文化元素,大力創新文化機制,以包容的心態感知文化融合,實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打造文化軟實力,以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其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蘊含于五千年的華夏歷史之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歷史感知的價值沉淀,其中凝結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脈絡與歷史性格,是新形勢下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4 〕,因此,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必須弘揚傳統文化,明確傳統文化在新形勢下的價值與意義,明確弘揚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方向,明確全球化進程中傳統文化最需要、最急于克服的是什么,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打造文化基礎。最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凝聚社會主義精神、展現社會主義氣質的文化內容,將發揮文化工作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作用,從而提升全球化競爭過程中民族文化的競爭力,使我們的意識形態具有抵御和消解西方社會思潮帶來不良影響的能力,從而切實維護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
三、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成果教育人民,使其內化為人民信仰并主動踐行之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產生于對人類社會實踐的科學總結,其誕生以來便一直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更多的人掌握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不斷完善與發展并永葆活力的前提與基礎。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以來,便長期指導著中國人民的革命與建設事業,并已成為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之所在。意識形態安全的本質是維護和保障主流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在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威脅主要是源自西方社會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爭奪話語權,以試圖消解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就必須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其實質就是增強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由此可以看出,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維護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有內在一致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構成了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途徑。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角色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其任務也從領導全國人民獲取革命勝利,轉變為恢復國民經濟、穩定社會秩序和保衛新生政權。但面對嚴峻的形勢與艱巨的任務,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明顯不適,群眾頭腦里缺乏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的認知,并殘存著落后、反動思想,為整合社會意識形態、構筑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和引領社會變革,黨組織了全社會范圍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活動,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首先,發動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學習運動。針對不同階層,圍繞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這一主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通工農群眾在新中國成立前長期處于被剝削地位,他們接受教育的渠道極為有限,思想上缺乏對現代價值觀的基本認知,對于他們來說,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政治啟蒙,使他們擁有最基本的現代政治觀和國家觀,在此基礎上進行時事政治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知識分子作為國家的重要智力資源,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急需他們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加入國家建設與經濟恢復進程之中,但是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多具有西方教育背景,自由主義、唯心主義意識傾向濃重。為消除知識分子群體的落后思想,使他們積極參與國家建設,中共中央通過對《武訓傳》所代表的實用主義和胡適代表的自由主義的批判,號召知識分子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知識分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實行思想改造同時展開。為使高校學生加入馬克思主義學習運動中,各大高校專門開設被稱為“政治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授大學生學習辯證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革命史等課程,從而提升在校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常識的了解和反帝愛國情緒。其次,出版發行理論著作,并進行通俗化解讀。為了滿足群眾性馬克思主義學習運動的需求,中共中央先后成立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和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從1950年10月起,先后出版發行了《毛澤東選集》、《列寧全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全社會范圍內掀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熱潮。與此同時,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民眾文化素質較低的實際情況,中共中央意識到:“把馬列主義原理拿到中國人民中間,特別是拿到中國勞動人民中間來宣傳,來實踐,來應用,如果不進行通俗化的工作,就不可能在中國推廣,勞動人民就不可能接受。” 〔5 〕 (P79 )這些舉措推動了馬克思主義通俗化解讀工作,并涌現出諸如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綱要》, 李達的《〈實踐論〉 解說》等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成果,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解除了馬克思主義的神秘感,使人民群眾樂于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再次,以實現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切入點,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運動是瓦解農村傳統經濟基礎、改造農村社會結構、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由之路,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為調動農民積極參與到土改運動中,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廣泛開展農民的馬克思主義階級觀教育,并組織群眾開展訴苦活動和“誰養活誰”問題的討論,激發群眾的階級意識。到土改結束后,我們黨不僅使農民從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也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強化了農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認同。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頭七年時間里,馬克思主義由黨內擴展到全社會,由老解放區推廣到全國范圍,由黨員干部擴散到普通民眾,并成為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
新形勢下,意識形態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類不良社會思潮沉渣泛起,意識形態安全形勢較為嚴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為重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意識形態安全的內在一致性,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以保障意識形態安全。首先我們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內容的通俗化與傳播渠道的豐富性。任何理論要保持其生機和活力就必須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否則不管其如何先進、科學,也會失去其生命與活力。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毋庸置疑,但馬克思主義理論畢竟是抽象的、晦澀的,若想使群眾掌握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就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性,強化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感召力、說服力,使之更加具備貼近大眾、掌握大眾的強大力量 〔6 〕。這就要求我們用互聯網時代下的新語言闡釋馬克思主義,用新思維和新途徑傳播馬克思主義,通過大眾化的語言和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馬克思主義加以凝煉與解讀,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時代的生命力。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進步的旗幟和民族復興的靈魂,其中蘊含著優秀的民族精神,彰顯著時代的精華與氣質,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品質的現實體現。只有實現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才可以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主流意識形態更為廣泛而深入地根植于人民大眾之中,并永遠保持生機與活力。其次,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應推動制度構建的民主化與法治化。現實的制度建設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以現實生命力,如果制度構建中無法體現理論的價值,則不可能說服群眾,更不可能被群眾所掌握。民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價值主張,我們必須進一步創新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說服力。同時,法治是現代民主政治健康運行的保障,缺乏法治的民主則成為眾聲喧嘩的暴民政治。但在我國現實政治生活中,法治對政治運行的保障效應明顯不足,法治建設明顯滯后,行政管理過程中以黨代政、以人代法的現象并不鮮見,這種現象的發生勢必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施效果。只有堅持政治運行的法治建設,將行政體系納入法治軌道之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理念才會更具凝聚力,從而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堅定地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
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總結與回顧,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不斷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構建意識形態安全的領導核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提升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與國際傳播能力;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牢固樹立主流意識形態自信。在世界范圍內意識形態斗爭和思想文化競爭更加激烈和頻繁的背景下,不斷守好主流意識形態堡壘,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提供有力的價值支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4〕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5〕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王建軍. 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考〔J〕.理論探索,2009(6).
責任編輯 周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