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松
摘 要:時代在不斷前進,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在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在實踐中如何將內部控制的主要原則與工作的發展趨勢相結合,有針對性的進行部署和改進。文章從這個方面入手,詳細分析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更好地增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質量。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對策
作為履行政府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的行政事業單位,肩負著監管和服務的雙重任務,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展,財政改革的持續深化,人民群眾對公益服務也呈現日益增長的需求。長期以來,由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業務和核算相對比較簡單,所以對內部控制一直有所忽視。如何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內部控制對行政事業單位管理的促進作用,是值得我們持續探尋和解決的問題。2012年財政部制定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并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有了理論指導,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需要我們認真的梳理,查找漏洞,提出改進的方法,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主要包括: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不應該是片面的,應當貫穿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堅持關注重大及重要問題,達到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分離、制約的體系。同時,內部控制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隨著外部與內部環境的變化,以及實際情況,不斷的修正與完善。
1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1.1 對內部控制認識不到位,意識不強,重視不夠
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財務內部控制意識依然不強,行政事業單位基本是依靠國家撥款,所以單位領導和財務人員對內部控制沒有太多的關注,雖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條例,但停留在紙面上、掛在墻上的多,真正發揮作用的有限,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只是把精力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重視發展,輕視或忽視控制,對于內部控制還缺乏必要的了解,認為內部控制只是與財務人員有關的事情,根本未從整體層面落實。在有些單位,財務人員只是負責一些簡單的核算,與其他部門相脫節,相隔離,資金的運作全由領導負責,真正的財務管理、財務監督職能很難開展。
1.2 風險評估機制不健全
只是停留在內部控制的表面階段,很少有單位會對經濟活動存在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和客觀的評估,風險評估活動不要說每年一次,有的單位甚至年年沒有,對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風險評估根本沒有或流于形式,不能主動地找出風險點并加以防范,不了解不清楚風險評估的結果是作為完善內部控制的依據,在實施上沒有重點,根本不去考慮風險管理,缺乏必要的、系統的分析,難以有效應對風險。
1.3 內控體系不完善,基礎薄弱
很多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建立內控制度,只是有一些財務制度來指導工作。還有一些單位雖然有內部控制制度,卻沒有按規定開展工作。比如由于崗位的有限和人員本身素質的不同,重要崗位的定期輪換難以實現,混崗、兼職,不相容崗位不能明確分離,各個部門之間也是各自為政,缺乏對經濟活動的統一歸口管理,沒有將內部控制全面到單位的所有人員和各業務環節,沒有形成有效的內部監督管理機制。
1.4 會計核算不規范
重視資金的申請和使用,但是對于事后的記錄與歸集往往不能及時處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不能準確劃分,形成固定資產不入賬,只做費用支出,賬外資產現象嚴重。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票據不合規,處理不規范,做賬相當隨意,錯賬屢有發生。支出票據審核不嚴格,資金管理存在問題,套現、大額支取現金、付現現象嚴重,非稅收入上繳滯后或坐支。
1.5 內外監督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監督不夠
從當前看,作為監督行政事業單位的外部監督部門主要是財政、審計部門,大多都傾向于對資金整體鏈條的審計,看資金的運用是否合法合規,較少對行政事業單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內控制度以及是否有效執行進行審查,使外部監督缺少了促進內控規范的推動力。而內審部門的缺失或沒有實質性的業務,又導致內部監督無力參與其中。
2 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建議
2.1 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國家已經出臺的內控制度規范是推進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各行政單位要從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內部控制制度,使其有章可循。合理設置內部控制關鍵崗位,盡量做到專人專職,職責權限明確,不相容的崗位必須要有不同的人擔任,在內部審批控制中不流于形式,切實問責,加強預算控制,財產保護控制,實現業務的規范化、標準化,構建會計工作基礎規范。
2.2 強化內部控制意識
行政事業單位無論是領導還是員工,都要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要通過各種學習、培訓等形式,在單位內部加強對內部控制等相關知識的宣傳,使全體人員認識到必要之處,才能更好地組織人員去建章立制,并將各項制度落到實處,落到具體人員,使內控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單位營造良好的內控氛圍,使單位的各部門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定期將單位財政資金收入公布,接受監督。單位負責人的意識是首要,只有其樹立內部控制意識,單位的發展和管理一起抓,才能促使內控有效實行。
2.3 進行風險識別,防范主要財務風險
要在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建立風險評估程序,及時找到風險,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規避財務風險,在進行風險評估時,要關注重點。在單位層面要關注內部控制的組織情況、建設情況、完善情況、內部控制關鍵崗位工作人員的管理情況、財務信息的編報情況。對行政事業單位的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政府采購、資產管理、建設項目管理、合同管理,逐一識別,對于常見問題必須要設置相應的控制點,以防范錯誤和舞弊。
2.4 提高人員素質
單位成員素質的高低影響到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成敗,不僅要求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還要有較強的政策法律能力,同時要兼備相當的職業道德。現在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的人員從內控知識到財務政策,都是精通的少,泛泛了解的多。增強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之中的重心。加強業務技能的培訓,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指導,以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的順利開展。
2.5 加強內部審計與外部有效監督
形成內外合力,為內部控制的全面規范有效執行提供保障。對內部,行政事業單位應該樹立內審部門的權威性和獨立性,確保內部審計人員能獨立的不受干擾的行使職權,在有人員保證的情況下,加大檢查力度,對單位各項經濟業務進行客觀、公正的審查,確保財務制度健全、會計核算合規,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要對單位的內控有效性及執行有效性進行評價,以促進內控制度的不斷完善。要積極發揮外部審計的監督職能,將政府審計與中介機構審計相結合,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外部監督檢查。
內部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單位發展與改革的核心環節。目前行政事業單位體系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進行系統的分析,從實際出發,建立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實現工作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S].